第396章 就算是神仙……(1 / 2)

二十二年稱令主,倫常缺憾總難彌!

蔡東藩對趙光義的評價很中肯,趙二哥雖然道德有缺憾,軍事也拉垮,但內政這一塊真心不差,稱不上雄主,但評一個令主完全沒毛病。

而曆代史學家、政治人物對趙光義的評價也多半這樣,誇他的盯著內政誇就行,損他的也隻說軍事和道德,內政同樣損不了。

這就是趙二哥,對內無敵,對外……←_←

眾所周知的是,北宋開國是趙匡胤瞧著人家孤兒寡母位置不穩,於是“勇於擔責”,從後周郭氏手中“接”過來的。

李世民:等等,勇於擔責四字不是這麼用的吧?

李淵@楊堅:這個話題……姨父您怎麼看?

楊堅:李淵我**你**……

雍正@朱棣:這個“接”字用得妙啊!永樂帝怎麼看?

朱棣:坐著看啊!俺這皇位是從俺爹手裏接過來的,請叫俺明太宗,謝謝!

朱允炆:……栓Q!

趙光義的責任心顯然不遜於其兄,這不,趙匡胤一沒他就主動挑起天下重任,保持了政權穩固。

在他統治時期,雖然對外作戰勝率小,但武勳集體可沒人能掀起動亂,可見控製力還是蠻不錯的。

而相比於武功,文治方麵才是趙光義的強項,一上位就設審官院、審刑院、考課院以分化相權、強化皇權。

另外,鑒於晚唐、五代時期藩鎮割據的狀況,趙光義在趙匡胤的基礎上強化了強幹弱枝政策,保持了國家的維穩。

就兩宋三百多年時間裏,你會發現主體不滿朝廷從而造反的基本是農民,而地方卻沒有起兵造反的資本。

當然了,兩宋軍事能力弱成那樣子也跟這個不無關係,甚至一些人覺得兩宋的繁榮也是假的,因為強幹弱枝嘛,所以造成兩宋基本都是以一國養一城。

比如清明上河圖,圖中的開封城多繁榮!南宋的臨安多繁榮!可其他城市呢?記載寥寥。

許是趙氏哥倆親眼目睹了五代亂局的原因吧,以致於矯枉過正,過度的打壓武人,抬高文人,於是宋朝積弱,是個政權都能跟他過兩手。

比如遼國、西夏、金國、蒙古……似乎隻有大理國沒跟宋朝掐架?

趙光義:……

朱棣:不是,除了以上五國,老趙家周邊還有人能威脅到他嗎?

忽必烈:有啊,比如吐蕃!

李治:跟吐蕃打過,那老趙家看來也不是很弱啊!

忽必烈:啊這……

朱元璋:老趙,咱盡量忍住!

朱棣:為了部落……٩(''ω'')و

雍正:有沒有一種可能,就,宋時的吐蕃與唐時的吐蕃完全是兩種概念?

趙匡胤:老弟,為兄又多了一項揍你的理由啊!

朱棣@趙匡胤:這個你得找趙泰山,不是趙光義。

趙匡胤:趙泰山……嗬嗬!(-`ェ´-怒)

趙恒:……不是,這關我什麼事?

再次是完善科舉製度,都知道科舉起於隋唐,經過隋文帝、楊廣、唐太宗、武則天等一係列猛人的加持,科舉之道大行於世。

連糊名製也是那時候就提出的,但關鍵的關鍵在於,糊名製在趙光義當皇帝之前實際運用很少啊,甚至於很多時候根本不糊名。

所以,隋唐時期的科舉其實公平性很差,能中舉的基本都是有錢有勢的士子,也就是貴族門閥以及庶族地主階級。

唐末時,黃巢起義,天街踏盡公卿骨,五代又是武夫的歡場,這些人可不跟貴族講什麼血脈、家族,他們隻講刀子。

於是,到了大宋,門閥基本涼涼,反而是地主階級漸漸出頭,經過趙光義的崇文抑武後,文人士大夫更是執掌大權,公然說天子非與百姓共天下,而與士大夫共天下。

說回趙光義,其實在他上位前,科舉也是有的,但趙匡胤時期,錄取士子人數實在少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