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安南、撤奴兒幹都司,廢後、內書堂、鬥蛐蛐、廢邊,種種作為,連著一看……這他喵的不是昏君嗎?

但是吧,人家有個仁宣治世,天下總體太平,皇帝關心農業,大臣們也還沒全體墮落,體製正是興盛時,武備雖然略垮,但是還沒崩壞因而這是一個好時候。

至於朱瞻基具體做的什麼事?

宣德五年二月(1430年),讓工部停止木材采辦……這不是現代農村鋸木頭,這他喵的采辦木材是從雲南、貴州這些地方的深山中運到北京,是毫無疑問的大工程。

寬減馬政……這是洪武、永樂兩朝的鍋,因為要對付蒙古勢力,所以朝廷鼓勵民間養馬,甚至於有硬性要求。

畢竟,馬匹好養,戰馬難養。

招撫流民……好吧,還是永樂朝的鍋,整那些大活,造成了不少百姓日子困苦,典賣田地。

免除賦稅和徭役一年……這個隻能說是常規操作。

戒諭法司減少刑獄……還是常規,但凡盛世、治世中,對於刑法都非常寬鬆……洪武之治除外。

下詔修建預備倉,朝廷出錢購買糧食儲存以應對災年、荒年。

同年6月,京畿地區出現蝗災,朱瞻基遣人撲殺蝗蟲,減少災害。

繼續推行洪武年間實施的移民政策,讓人口稠密地區的百姓遷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開荒種地。

說到這兒又想起了洪武大移民、永樂移民,甚至於整個明朝,除了萬曆、天啟、崇禎年間外,基本都在移民。

為什麼要移民?明初是因為連年戰亂,以及元朝近百年的爛攤子下,南方人多,北方人少,人口密度不夠,田地大多荒蕪。

所以有大移民,以發展農業,明後期的移民卻是因為戰爭頻發,不是蒙古南下侵略,就是邊境地區又在打仗,打著打著人沒了,於是移民。

至於明末……都他喵的的末期,朝廷都快沒了還移什麼民?要移也是移大家族,找地方避難。

坐皇宮九重,思田裏三農!

這是朱瞻基對於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關心……有人說皇帝關心農業,主要是不想竭澤而漁,而是想可持續性剝削。

廢話,家天下社會皇帝不為了自家利益,還考慮什麼?剝削剝削,至少他們知道百姓養好一點,剝削到的東西才多。

你像那些亂世、大分裂時期……他們倒是不剝削,他們隻喜歡屠城,屠刀之下人人平等,絕對沒有歧視,畢竟隻搞一波,誰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搶?

言歸正傳!

除了減免賦稅,關心農業外,朱瞻基於宣德五年,遣鄭和再下西洋,當然,這次下西洋不是為了交流什麼的,而是單純想讓那些藩屬國知道,明朝,換皇帝了,記得來朝貢。

宣德八年四月,鄭和病逝在印度西海岸古裏。

航行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於同年七月返回南京。

這第七次下西洋,船隊人數據記載有兩萬七千多人,有兵有將,有大夫,有翻譯,各類人才非常齊全。

但是,這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