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隆慶六年,明穆宗莊皇帝朱載坖駕崩,臨終前召高拱、張居正入見,托付時年僅有十歲的太子朱翊鈞。
作為輔政大臣首腦,高拱本該在萬曆朝繼續發光發熱,奈何這位實在暴脾氣,嘴上也不饒人。
張嘴就吐槽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張居正、馮保表示認同,並主動幫忙將這句話翻譯給朱翊鈞小朋友聽,可能是翻譯功底不過關,兩人給翻譯成了十歲小兒,如何做人主!
於是朱載坖的皇後陳氏,太子朱翊鈞,太子生母李貴妃集體暴怒,三人臨朝,問罪高拱……高拱下線!
總結一句話,成也師生情誼,敗也師生情誼,隆慶皇帝在位,高拱自然是朝中一哥,但隆慶下線,就隻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高拱走後,張居正順理成章成為新一任內閣首輔,內結馮保為援,宮中又得了李太後支持,再有皇帝朱翊鈞敬重,威風一時無兩。
隆慶六年八月,張居正加授左柱國,進中極殿大學士。
同月,首輔張居正正式提出改革,明朝最後的輝煌時刻即將在他手中呈現。
整飭吏治,清丈土地、改善財政、加強邊防,這是張居正的目標,也是他的施政方向。
這眾多目標中,首要的自然是吏治,蛇無頭不行,人無頭顯然也不行,再好的政策,沒人實行,或者說上麵在改革,下麵在搗亂,那也不行。
張璁、高拱雖然也在改革吏治,但顯然,每個改革家路子都不一樣,手下核心群體也不一樣,因而從來不是前人改了後人就不需要改的。
張居正以六科控製朝廷六部,再用內閣控製六科,完成執掌朝廷政治大權,人事任命權力。
萬曆元年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官員職責,嚴格考核標準,摸魚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也難說,是吧,萬曆皇帝?
朱翊鈞:……能不能不要扯上我?
張居正推行的考成法,目的是為了打擊爭權奪勢、玩忽職守的官場風氣,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加強官吏的執行效率。
懶政、怠政行不通了,想懶可以,回家懶去,坐著不行就躺著,躺平都行,沒人管你,但領著朝廷俸祿偷懶,那不行,得滾!
因為張居正不滿意,朱翊鈞也不滿意。
考成法的實行,大大提高了各級衙門的辦事效率,明確責任,賞罰分明,使朝廷發布的政令雖萬裏之遙,朝下而夕奉行。
萬曆四年,張居正規定,地方官征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
同年十二月,根據戶科給事中的考核奏報,被降職的地方官有19名,分別是山東17個,河南兩個。
被革職的地方官11名,山東兩個,河南9個。
嚴厲的處罰讓官員們看到了張居正的決心,考成法下,官員平等,要麼好好辦事,要麼收拾包袱滾蛋,沒有他路可走。
官員們受此震懾,紛紛拿出十二分的精力,督促地方繳納稅糧,曾經是能拖就拖,等著朱家皇帝免稅,現在不行了,有考核,於是情麵不能講了,偷懶偷不成了。
講什麼情麵呢?地方大戶給好處的前提是你是現官,有那身皮才能有錢拿,現在老張高舉考成法,不好好幹的直接扒了官身,這誰還能分不清輕重?
考成法下,國庫終於漸漸充盈了,再創曆史新高,萬曆五年歲入達435萬餘兩,比隆慶時每歲所收入250餘萬兩之數,增加近倍。
上一次國庫充盈還特麼是嘉靖朝,張璁主持改革下,再次是高拱的改革,但是吧,收入顯然都不怎麼高。
收支兩相抵消後,餘額不過85萬餘兩,雖然扭轉了長期財政虧空的慘淡狀況,但……該窮還是窮。
萬曆七年,朱翊鈞同學向戶部索求十萬金,想增加光祿寺準備禦膳的費用……有點難繃,朱翊鈞大概沒聽過京城四大。
武庫司的刀槍、太醫院的藥方、光祿寺的茶湯、翰林院的文章……通通跟靠譜倆字不沾邊。
張居正一聽皇帝要給光祿寺撥款,立刻就急了,他倒不是覺得光祿寺不靠譜,因為他不擱光祿寺吃飯,他是純粹不想花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