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朱翊鈞,這位大懶蟲久居深宮,萬事不理,朝廷內部缺官少吏,外麵遼東後金政權極速崛起,暫時而言,外患大於內憂。
萬曆四十三年,遼東總兵李成梁病逝,終年九十歲,一代名將落幕時,同時也是遼東鐵騎的落幕之日。
自此後,遼東鐵騎退出舞台,關寧鐵騎開始登場,雖說都是遼東的騎兵,但關寧鐵騎相較於遼東鐵騎,隻能說,遼東鐵騎至少還是明朝的兵,願意聽指揮。
許多人論及李成梁,總認為這個人是千古罪魁,說他一手養大了努爾哈赤,傳言中,努爾哈赤甚至是李成梁的幹兒子。
關於這個問題,一句話,爭議非常大,除此以外沒了!
爭論了許多年的問題,還是讓他繼續爭論下去吧,不了解的不碰,不然容易被噴。
但簡單概括一下,其實就是三個方麵的原因造成了努爾哈赤做大,一是李成梁對於努爾哈赤的認知,還在於一個部落首領,完全沒把他當一回事。
二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消極怠政,對於邊疆威脅沒有防備,一味聽信下頭官員的奏報。
老實說這就很迷惑,萬曆援朝的時候,錦衣衛可是直接跑倭國搜集情報去的,咋後金做大你朱翊鈞會不知道呢?
三是努爾哈赤,必須說明的是,任何一個能攪動風雲的人,都不是什麼頭腦簡單的人,努爾哈赤亦如此。
他非常會做人,弱小時麵對父祖血仇,他沒有找明軍麻煩,因為他知道自己惹不起,要了補償後就帶人去打女真部落去了。
此後,吞並建州五部後他還是沒找明朝報仇,而是三番五次進京述職,一副忠臣的樣子做得很足。
同時,不斷學習明朝的軍製、火器製作,什麼八旗子弟弓馬打天下,乾隆之後的八旗或許信,但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康熙是絕對不信的。
伏低做小,認真學習的同時,努爾哈赤跟遼東官員、遼東兵將的關係也處得非常好,這都不需要舉例說明。
從萬曆十一年起兵開始,一直到萬曆四十四年建國,三十三年時間內,遼東兵將沒找他麻煩,遼東官員沒上奏說他有威脅,就很能說明問題。
萬曆四十四年正月,李成梁剛死一年後,努爾哈赤正式建國大金,也就是後金政權,定年號為天命。
然而,就是後金政權已經建立,努爾哈赤已經明目張膽的建立國度後,遼東官員、兵將依舊不聞不問,也不上報朝廷。
等到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宣戰時,朱翊鈞才知道,李成梁,李汝契給他留了一個大大的驚喜。
彼時,萬曆三大征已經過去十八年,十八年前隨征播州楊氏的強兵猛將,不少已經該沒的沒,該老的老。
李如鬆、麻貴、李成梁、陳璘、吳惟忠、劉綎、秦良玉、李化龍、鄭洛等名臣名將中,隻有劉綎劉大刀、秦良玉尚且在世。
至於兵卒……隔三差五就得鬧一起兵變,直接原因就是沒有糧餉,可以說,這個時間段,已經是明朝的衰老期。
將領青黃不接,士卒麵黃肌瘦,皇帝……不提也罷。
另一邊,努爾哈赤宣誓後,立刻率步騎兵馬兩萬攻打明朝撫順、清河,以及撫順以東各個城堡……哦,還有曾經李成梁平白送出去的寬甸六堡。
準備繼續攻打沈陽、遼陽時,因為兵力不足,翼側又受到海西女真葉赫部的威脅,於是撤兵返回。
撫順等重鎮的接連失陷,讓朱翊鈞感受到了事態之嚴重,不打肯定是不行了,於是他立刻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
這個人選是萬萬沒想到,朱翊鈞居然會用楊鎬,這個在萬曆援朝戰爭時就已經表現出差勁的人當遼東經略。
對,這個時間點上明朝是沒什麼能人,但也不代表完全沒有,選誰不好你選楊鎬,合著沒表現出能力的人你是完全不敢用啊!
眼光啊,識人之術啊!再次想起朱棣、朱允炆這倆的強烈對比。
明明兩人用的文臣都是洪武朝留下的人,偏偏朱棣時有三楊、夏元吉、蹇義,朱允炆就知道黃子澄、方孝孺、齊泰。
看人的眼光不行,果然啥都白搭。
說回戰爭,朱翊鈞以楊鎬為遼東經略後,立刻準備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
但由於缺兵缺餉,不能立即行動,於是立刻加派餉銀200萬兩,同時從四川、甘肅、浙江、福建等地抽調兵馬,增援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