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造反五百年——白蓮教!
天啟年間,白蓮教首領徐鴻儒率眾於河北、山東兩地發動起義,建立政權,稱中興福帝。
於天啟二年,改年號為大乘興勝元年……跟趙光義那個太平興國年號有得一拚。
之後,由於叛徒的出賣,徐鴻儒被捕,被明朝斬殺,失去首領的白蓮教徒們繼續戰鬥到第二年,終於不支潰散。
徐鴻儒起義,規模不大,影響卻非常大,許多人認為這就是明末農民起義浪潮的號角,首義由此刻起。
還是那句話,窮苦大眾之所以揭杆起義,從來不是有啥大誌向,而是想吃飯,這發動戰爭的責任從來不在窮苦大眾,而是在統治者。
國泰民安的時候,除了有數的那麼幾個傻缺會想著造反,試試龍椅外,多數人都是旁觀看戲,而不是主動參與。
但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時候……那很抱歉,管你是姓嬴還是姓劉,姓楊亦或姓李、姓孛兒隻斤、姓朱,通通都得從那破椅子上滾下來。
從陳勝說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反抗的精神已經在華夏人心中生根發芽。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承不了重,就換別人來,沒人願意慣著。
而除了白蓮教起義、後金崛起外,天啟朝還有一件大事件,西南土司造反——奢安之亂。
這群被明朝壓製了兩百多年的土司,眼見明朝已是日暮西山,於是一個個心思開始野了。
前有播州楊應龍,後有永寧奢崇明、水西安邦彥,幾人都是明朝排得上號的大型土司,個個手握十萬以上的軍隊。
如楊應龍,巔峰時手握十六萬大軍,幾乎堪比統一了女真各部的努爾哈赤。
也是因此,當楊應龍造反時,萬曆皇帝朱翊鈞才會不惜一切代價,調動數省兵馬圍剿,因為一個不好,西南就有可能分裂。
說回正題,奢安之亂,主角分別是彝族人奢崇明、彝族人安邦彥。
奢崇明是明朝四川永寧宣撫司宣撫使奢效忠的弟弟,奢效忠死後,因為明朝正跟後金開戰,無暇顧及西南,出於安撫心理,就讓奢崇明暫代宣撫使一職。
安邦彥,這人來頭更大,其家族,也就是貴州水西安氏,從三國季漢,也就是劉禪當皇帝時就在水西安家落戶了。
之後的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一直到明朝,不管外麵怎麼變動,水西安氏依舊屹立不倒,勤勤懇懇開疆域,老老實實做忠臣。
一直逍遙了一千多年後,水西安氏終究踏上了作死之路,千年土司由此化為灰燼。
安西經過一千多年的耕耘後,已然穩坐貴州土司頭把交椅,在水西根基深厚,兵力最強,地域最大。
以往西南土司造反需要平叛,明朝都要找安氏出兵輔助,例如播州之役,假如沒有安氏釘在貴陽,這地兒早讓楊應龍占了。
至於這倆為啥好好的土司,土皇帝不當,非要造反呢?原因就是他們覺得明朝已經日暮西山,這頭老虎已經耗盡心血,隻剩個空殼,推一推就能倒。
本著老板不行,自己就得接過重擔當老板的信念,倆人造反了,這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當然還有明朝流官對雲貴川百姓的剝削、對當地土司的迫害等原因。
話說明初雲貴川平定的時候,沐英從江南遷了百萬軍民進入雲南,將這塊一直被稱做蠻荒的地域漢化。
同一時間,顧誠也遷了大量百姓帶到貴州,四川自不必說,這地兒漢化比雲貴早,同時朱元璋還安排了蜀王朱椿鎮守四川,所以一直比較穩當。
明朝燒毀了當地大量文獻,讓當地百姓說漢話、習漢字,同時沐英、顧誠、朱椿等人在這些地方大力開辦學校、發展軍屯、修建驛站。
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但對於當地土司來說,可就不是啥好事情了,屬於他們的地盤被明朝拆分,屬於他們的權力被隨意分割,他們的子民被隨意遷走。
大的土司還好,小的土司卻是陸續消亡,地盤再次被分割,百姓再次被遷移,至於權力,土司都沒了,自然權力歸於朝廷,此為改土歸流。
小小的四個字,通體卻都是拿土司的血寫就的,你說這些土司心裏是個什麼想法?
是,你明朝強盛時他們不敢妄動,畢竟朱元璋、朱棣比較嚇人,動不動就砍人,尤其是敵人。
但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摩挲,明朝已經由青年走向衰老……這不,報仇的機會不就來了。
憑什麼隻能你欺負我呢?俺們今天也要翻身做次主人啊,尤其當明朝在薩爾滸慘敗的消息傳來後,安、奢兩姓就再也按捺不住野心了。
天啟元年,永寧宣撫司代理人物奢崇明自請調馬、步兵兩萬援遼……這當然是借口,他準備打明朝一個措手不及。
調兵遣將之後,奢崇明遣女婿樊龍、部將張彤等人率軍趕赴重慶,明朝當地官員對此並沒有任何防備,高高興興讓他們入了城。
這城門一開,就是死地,天啟元年九月,永寧土司兵馬殺明朝巡撫徐可求等軍政大官20餘人,占據了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