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十年盤點一(2 / 2)

鐵道兵部隊則全部轉業,劃歸了鐵道部管轄,成為鐵道部直管的若幹個工程建設局,成為了國有的大型企業集團。

陸軍在裁撤,海軍和空軍卻在加強,最高國防會議在裁減陸軍數量、調整陸軍編製的同時,加大了對海空軍的投資。但兩個兵種的投資重點不同,空軍是加強了研發投入,不僅沒有擴大現役的飛行聯隊規模,反而壓縮了40%。但新組建了三所航校和五座航空廠。更多的飛機型號被列入預研,作戰飛機的設計方向更為複雜,偵察、作戰、運輸等功能更加細化,和飛行相關的項目大批上馬並被列入絕密管理,比如為了研製一種可以遠程探索飛機蹤跡的儀器,專門組建了航空第九所,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保密待遇極高。其代號為LD,據說還是總統親自取名的。不過,程建國等在俄國有著實戰經驗的將領對此既關切又懷疑,如果可以提前半小時發現敵機的方位和數量,空戰立即變得簡單了。那種玩意兒真的能搞出來?程建國嚴重表示懷疑。

為了更高效地管理航空企業(含航空研究所),龍謙提出的組建航空工業部的提議得到了通過,相關飛行器研製的部門被從兵工總署、重工業部中剝離出來。一直反對擴大政務院部門編製的龍謙主動提出組建航空工業部,足以看出龍謙對航空的重視。

海軍則實實在在擴大的規模。除了購買美國的兩艘歐戰前設計定型的裝巡外,海軍還上馬了一批驅逐艦,總計六艘,噸位為三個級別,最高的為3000噸,最低的為1500噸,以檢驗海軍船廠的設計和製造能力。三種驅逐艦的使用方向不盡相同,反潛、破交等定位十分明確,海軍在作戰艦艇的發展方向上一直存在巨大的分歧,現在被批準開工建造的六艘驅逐艦則表明在水麵艦艇上將走“專業化”而不是“綜合化”之路。

從建國初接收滿清那點可憐的海軍家底,經過十年的奮鬥,海軍在艦艇噸位增長緩慢根本不為海軍大國所重視的情況下(除了潛艇),拚命加強基礎,將投資重點放在了研究所和船廠上,買入美國和德國的大批技術,特別是發動機和艦炮技術,按照龍謙確定的海軍發展總體思路隱忍地發展著。現在終於到了收獲第一批果實的時候了,六艘小噸位艦船其實算不了什麼,但這六艘船卻從裏到外完全是自己的設計,自己的技術,所有的零件,包括發動機都是自己製造的。在小噸位軍艦上,中國海軍終於擺脫了購買和仿製,走出了自主研製的路子。海軍副總司令薩鎮冰上將為此激動的老淚縱橫。他在海軍是主管裝備的,十年來付出多少銀子,耗費了多少心血,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現在他完全理解了龍謙對海軍發展的思路的正確性了。

“造船和買船完全是兩回事,中國是個大國,不能跟小國的國防思路一樣,決不能寄希望於盟國和友好國家之上,國家間沒有絕對的友誼和盟約,永恒不變的利益。所以,我們必須學會造船,不僅要造出民用的遠洋大輪船,還要造出一流的軍用艦船!不過,我們不能跟在別人後麵爬,以我們的工業基礎,如果不采取些非常規手段,目光不能穿透時空看到未來的海戰形式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我們就永遠不可能成為海軍強國……”昔日總統在海軍發展研討會上的講話還言猶在耳,薩鎮冰將軍已經看到了海軍開始發力了。購買美國已經過時的裝巡,完全是為了吃透大噸位軍艦的某些技術,即使總統的將來的海戰將是海底、水麵、空中一體化的戰爭形式,而且飛機將扮演其中的核心武備角色的預言是正確的(薩鎮冰嚴重懷疑飛機可以攜帶魚雷並且投放攻擊),也離不開大型的水麵艦艇,這個觀點已經為總統所接受,所以在下一個十年,海軍將大力充實南北兩洋艦隊,特別是北海艦隊,假想敵即為薩鎮冰朝思暮想著的日本。由於曆史的原因,北方艦隊取名為北海艦隊,聽起來總不那麼威武,但這支規模遠比不上南海艦隊的內部名字是太平洋艦隊,而南海艦隊則為印度洋艦隊。從這兩個雄心勃勃的名字上,薩鎮冰知道北海艦隊將得到更大的發展。(我的小說《蒙山軍》將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