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與蘇羽這邊簽訂的第一批合同,是一百萬公斤的金屬氫電池。
其中包括五萬塊五公斤級別的,十萬塊三公斤級別的,以及四十五萬塊一公斤級別的。
整整五百億的大單子。
雙方會在接下來一個星期內結清貨款。
這批電池足夠比亞集團生產六十萬輛搭載了全新金屬氫電池的車。
這還隻是這個月的訂單而已。
陳福和蘇羽簽訂了一個長期訂單,往後一年時間裏,比亞集團每個月都會向時空能源至少采購一百萬公斤的金屬氫電池。
具體都采購些什麼規格的,則需要到時候再協商。
去年比亞集團全年銷售的車都不到兩百萬輛。
按道理來說這麼大產量肯定是吃不下的。
可在擁有了金屬氫電池之後,這位陳總卻是豪情萬丈,不僅將目光放在了國內市場,更是投向了國外!
如果他的計劃順利,接下來的一年裏,比亞集團恐怕生產的金屬氫汽車會超過七百萬輛。
即便是有金屬氫電池這種黑科技,這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畢竟時空能源的電池又不是隻賣他們一家,比亞集團也支持下時空能源每個月五分之一的產能而已。
其他廠商同樣也能從這裏買到電池。
金屬氫電池其實並不能成為一項獨家賣點。
而陳福之所以敢做這種決定,增產這麼多。
還有另一個原因。
他還和時空科技旗下最不起眼的一個子公司達成了一項獨家合作項目。
那個子公司名為時空技術儲備公司。
也就是蘇羽控股70%,九州銀行控股30%的那家。
這家公司目前掌握了G-60重型外骨骼中除了那些頂級黑科技之外,所有的次一級技術。
而即便是次一級技術,放到藍星也絕對是超前的科技。
別的不說,光是G-60外骨骼裏的敵我識別係統,稍微改一下,就是一個遠超當前市場技術的車載雷達。
能夠為自動駕駛提供最頂尖的硬件輔助。
而G-60外骨骼的裝甲技術雖然是一線黑科技,並不在時空技術儲備公司的技術列表裏。
可除了裝甲之外,內部很多部件本身也使用了很多特殊的材料。
比如骨架,就是鈦合金與另一種複合材料打造的。
這種複合材料成本不高,而且還很輕。
但強度卻能達到4000Mpa,遠超當前一般被用於汽車AB柱等關鍵部位的高強度鋼。
雖然比高強度的碳纖維還差了一點。
但關鍵是它便宜啊!
既輕便,又實惠,比高強度鋼還便宜。
完全可以用來造車!
比亞集團與時空技術儲備達成的獨家合作項目,就是在未來五年內,時空技術儲備產出的所有商用技術,在汽車領域的開發,都隻能與比亞集團合作。
而民用汽車之外的技術變現,自然是跟比亞集團沒什麼關係的。
時空技術這邊想怎麼搞就怎麼搞。
當然,代價自然也是不小的。
兩千億!
這是簽這個合同的錢。
後續如果涉及到技術轉讓或者產品投產後采購方麵,還得額外掏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