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時代海軍戰役學基礎因素3(1 / 3)

三,海軍艦隊的隊形與戰術

www.cmfu.com發布

英國海軍在18世紀時,在對已有的海戰資料進行分析時,首先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型戰艦在海戰中有很小的損失率,卻有更大的殺傷效果。需要說明的是,當時還是帆船對戰時代。進入戰列艦時期,從現在的角度上看,大型戰艦的好處太多了,在海浪的作用下,大型戰艦更平穩。如果大家去過中國軍事博物館,可能會看到那裏麵有護衛艦在海中航行的狀態,完全可以和過山車或者是海盜船相提並論,但是很多人都提到,在航空母艦上,幾乎就感覺不到艦船的晃動。這樣,火炮受海浪影響也相應大幅度減少,準確率更高。據說,德國皇帝曾經親自設計了一種軍艦,火力強大,居住舒適,航行快速,把海軍司令找來欣賞,司令說,這是一艘非常完美的軍艦,美中不足的是它太重,放到水裏就會立即沉沒。所以,軍艦的排水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大型戰艦巨大的排水量意味著更多的承載力,意味著裝甲可以更厚,更多的隔離倉(隔離艙越多,被擊中後就越不容易沉沒。這也叫抗沉性能),更重的炮塔(更大的火炮口徑需要更大、更堅固的炮塔),更多或更大的鍋爐(意味著更強大的動力)。因此,大型軍艦的航行速度一般都很快。但是所有的分析都是事後諸葛亮,當時的英國人最先是在對實戰的數據分析中發現的。英國人因此提出了主力艦理論,認為最方便、最經濟、最大打擊能力的軍艦,一定是大型軍艦,海戰的勝利需要由這些大型軍艦來完成。它們因此把大型軍艦稱為主力艦,而把其他軍艦按照任務分為海上巡航,保障英帝國殖民利益的巡洋艦,以及海岸防禦、護航之類,或者是在主力對決的大海戰中,保護主力艦不受其它小型軍艦幹擾(比如說魚雷艇之類)的驅逐艦、護衛艦——一語蔽之,在海戰中隻起輔助作戰任務的軍艦。(不過,這種分類隻是大概上的分類,並不是巡洋艦就不能進入戰列作戰,所以就有厚裝甲的戰列巡洋艦這樣的稱謂。)進入鐵甲艦時代後,由於軍艦艦炮設計的進步,接弦戰或者衝擊敵艦隊陣形的機會已經很少,那種帆船時代分設幾層火炮艙兩邊開炮的做法既死板、累贅,也不經濟,很快被淘汰。由於設計的技術方麵的原因,戰列艦時代的軍艦一般把主炮平衡的分配在艦首和艦尾,另加輔助火炮十數門或二十多門。英國一戰定型主力艦主炮口徑是18英寸,輔炮為12英寸(可能都是外徑,因為最大口徑的美國密蘇裏號主炮內徑隻有14英寸多一點。一般我國常用的是類似於內徑的公稱直徑)。這樣一來,為了發揮艦上所有火炮的威力,軍艦一般采用橫向排開,以便發揮全部火力,也減少對方給自己造成的損失。所以,海戰幾乎就成為雙方艦隊平行排列,分成一列或幾列,相互對戰的模式。這火炮殺傷力大幅度增強,射程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抵近射擊幾乎變成不可能——還沒有等你接近,海戰基本就結束了。因此,雙方平行相向或者是反向兜圈子航行就成為最基本的海戰模式。常把這種隊列叫做戰列,而把這時期的主力艦稱為戰列艦。

www.cmfu.com發布

海戰中,隊形的變換、戰術的選擇都是為了能讓自己的火力最大的發揮出效果。帶著這個角度出發去探詢曆次海戰的變化,就可以很明確的看出決定海戰勝負的原則。在這樣的海軍作戰條件,就決定了海軍的作戰樣式和帆船時代有太大的區別。帆船加火炮時代的海戰,火炮射程短,雙方以一字隊形或者是大雁遷徙隊形突入敵艦隊隊列,打亂對方的作戰隊形,從而依靠自己的整齊對敵人的混亂而取得勝利,或者是像英國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等等。但是在戰列艦時代海戰中,這樣無疑是自殺行為。對馬海戰的沙皇海軍已經給了最具體的展示,當艦隊直衝對方作戰戰列時,第一艘軍艦首先遭受幾乎全部日軍海軍的攻擊,很快粉碎,然後是第二艘、第三艘……這和平時的電子遊戲打怪情況一樣,在原理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隨著對方艦隻的減少,對方的火炮數量也在減少,整個艦隊的威力逐漸降低,最後徹底完蛋。而日本軍艦雖然有損傷,但卻沒有沉沒的,也沒有被重創的,所以軍艦上的火炮可以繼續戰鬥,這就引出另外一個海軍作戰原則,盡量集中火力對付敵人戰列中的一個或者是少數對手,以達到消弱對方艦隊實力的作戰原則。至於同時打擊一個還是幾個,要依賴嚴格的計算,取得最優化的結果。不過玩家玩遊戲,依靠經驗可能就足夠了。結果是,沙皇海軍2:1優勢的艦隊數量幾乎沒有給日軍多大的損失。因此,反過來看鄧世昌單艦直衝日軍作戰戰列,是名副其實的自殺行為,開戰時,各個軍艦直衝對方,更是莫名其妙,說明中國海軍對海戰完全沒有任何認識。不過,這樣毫無章法的亂衝也因禍得福,使得東鄉轉彎並沒有發揮全部優勢,自己的隊形被截斷不說,由日軍全部主力編成的第一編隊在形成了T形的一橫時,麵對的不是縱向的一豎,而是亂成一團的中國海軍,形成了以多打少,但是卻不能以眾擊一,這大概就是沙皇被逐一粉碎,而中國海軍卻可以支撐到雙方炮彈全部消耗怠盡,雙方都脫離戰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