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序上來看,活字印刷,每次都需先排版、校對,印好之後,需要將活字歸位,看似簡單,沒什麼成本,但是,排版、校對是需要識字的人來幹的。
都識字了,誰不希望考科舉,會來書坊打工?
就算科舉不中,那不是還有書院、私塾,文人都有骨氣,怎麼滴也不願意做沒品的匠人。
僅招人這一項,便是問題。
招來之後,工錢還不能少,否則人家也是會罷工的……
可雕版印刷就不一樣了。
雕版匠人不需要識字,隻需要雕刻便可以。
而且一塊雕版應用壽命很長,多達三萬餘次,印刷之後,洗洗風幹,下次可以直接拿來用,既不用排版,也不需要二次校對。
一次付費,保用終身。
甚至在曆史上出現過“三朝遞修板(本)”,一個雕版,由宋延續至元,又延續至明,數百年都在用。
當然,次數多了,印刷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
如此一對比,你就會發現,雖然雕版耗時耗力,但無論是從綜合成本、效率,還是從成品質量來看,都明顯優越於活字印刷。
這也是明清時期,雕版印刷長盛不衰的原因。
縱然明代中期出現了銅活字,也因其成本高昂,範圍有限,無法發揮更大的作用。
朱允炆接過掌司送來的雕版,輕輕撫摸過,問道:“這是什麼木料?”
“回皇上,這是上好的杜梨木,一些雕版,則采取的是棗木。”
“帶朕去雕版房看看。”
朱允炆吩咐道。
掌司不敢怠慢,前麵引路。
雕版區域在後院的池塘邊,朱允炆看到池塘裏壓著不少木頭,不由停下腳步,問道:“這些木頭,是做什麼用的?”
“皇上,這些是杜梨木、梨木與棗木。在挑選好木料之後,需要在水中浸泡半年,然後撈出來風幹,才可以打出帖板,然後再安排匠人刨平,打磨,才能上板。”
掌司對於印刷一道了若指掌,見朱允炆有興趣,便多解釋了一些。
朱允炆麵色肅然,沉聲道:“看書者眾,不過目視文字。可誰能想到,每個文字的背後,都有著繁複的過程。這些匠人,都是有貢獻的,應該嘉獎。”
“臣代匠人,謝過皇上。”
掌司臉上一喜,連忙行禮。
“起來吧,帶朕看看到底是如何印刷的。”
朱允炆對於印刷術,可謂是一無所知,後世都噴墨打印機,光影掃描了,有幾個親眼見過古老印刷術的,隻憑著印章與印泥想象,有些淺薄了。
不少匠人正在忙碌,他們並沒有機會見到朱允炆,朱允炆又是常服,匠人們看了一眼,也便沒有做聲。
掌司也清楚,有些工序不容打斷,日常裏便是如此運作,隻不過如今皇上親至,這些人卻不行禮,萬一惹怒了皇上……
“還不快……”
掌司剛說話,卻被朱允炆抬手打斷。
朱允炆看向一旁向木板之上刷糨糊的匠人,問道:“這是作甚?”
匠人隻平靜地看了一眼朱允炆,便轉過頭去,淡淡地說道:“刷糨糊。”
“呃?”
朱允炆一頭黑線,這位……好高冷。
。您提供大神寒梅驚雪的重生大明萬歲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