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無才是德,不是文盲是德(2 / 2)

作人都虛偽到了這個地步了嗎?

事實上,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思想在大明也很流行,但是各位,這句話可不是說女子文盲便是德。

無才和文盲,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貴族官員家的女兒,通常並不都是文盲,女兒家也是需要識字的,要不然《女戒》誰來看,誰來讀,男人嗎?

男主外,女主內,不識字怎麼主內?

連個賬本都看不懂,連個名字都不會寫,怎麼個主內?

事實上,別說是官員,就是一些商人士紳,也毫不避諱自家女兒讀書識字。而後宮中的女官,也有不少有學問的,書記功過、記錄財帛、掌管寶璽和書籍圖冊,這些沒文化底子怎麼做?

女兒家不能讀書識字,那純碎是胡扯。

解決了女兒家能不能識字、讀書的問題之後,就必須解決女孩子能不能進入學堂,和男孩子一起讀書的問題。這個問題有點麻煩,但朱允炆還是解決了,就一句話:

你母親、你老婆、你女兒是誰教會讀書寫字的?

先生。

沒錯,就是先生。

很多人為了自家孩子的教育,通常是請先生上門教學的,雖然閨女不能出門見人吧,但能見先生,能還自己的兄弟一起聽聽課,學習學習。

比如著名的千古才女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打小就識文斷字,而她的老師更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

朱允炆就問了,你們有錢請先生到家裏讀書,和女兒見麵,沒問題,那皇後請先生到學堂,給女子們上課又有什麼問題?

你們的女兒能和兄弟一起學習聽課,大明百姓的女兒就不能了?何況人家還專門設置了男童班、女童班,你們還有什麼好計較的?

君子教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就是告訴你們,自己想做的,也得允許別人去做啊。如果你們反對京師初等學堂,那好,咱就一起反對,大明百姓的女兒不允許請先生,那你們也都別請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朱允炆也懶得搭理這些官員了,解縉、楊士奇把握住機會,為京師初等學院正名,認為女子孩童入初等學院並無不妥。

而一向傳統守舊的方孝孺也在此時站了出來,認為女子通文識字,方可深明大義,固為賢德,算是徹底結束了這一場紛亂。

為表王紳貢獻,朱允炆特許以馬車送其棺回義烏,王紳的棺木出京師時,沿途無數百姓送別,就連大報恩寺也一度停工,無數災民帶著自己的孩子站在路旁,一路送其離開。

百姓的心是敞亮的,他們不會表達那麼多想法,卻會以自己的行動告訴世人,什麼人是得人心的,什麼人是失人心的。

朱允炆思考再三,認為是誰手京師初等學院都容易成為靶子,說不得日後還會惹出不少彈劾,如果心理素質不過關,或地位不夠高,很容易被言官欺負。

於是,朱允炆再一次重用了解縉,任命解縉兼任京師初等學院的院長,同時還附帶了一條,楊士奇統管相應教務事宜。

換言之,解縉隻是一個招牌。

解縉自己沒意見,皇上需要一個能抗彈劾的肉盾,那自己就得站出來,這點覺悟還是有的。

王紳之死與京師初等學院的爭議,在十二月中旬落下帷幕。

此時,各地官員紛紛進入京師,到了京師之後,大家就自由了,尋親訪友,拜會官員,請客吃飯,逛逛青樓,這都可以,反正大朝覲定在了十二月二十五日,還有些時間。

安全局開始了晝出夜也出的狀態,就連安全二局的女子們,也開始收集起情報。

解縉、鬱新、陳迪身為內閣大臣,拜會著自是絡繹不絕,六部尚書、侍郎家門口,來往的人也不少。但這些官員都很自覺,無一例外閉門謝客,無論是地方知府,還是布政使,誰來都不見。

作為朝廷的中流砥柱,解縉等人很清楚什麼錢該拿,什麼錢不該拿,比如南洋貿易賺的錢,那是可以伸手的,但朝覲官員的孝敬,那是萬萬不能要的。

經過白蓮教、公子李祺等一幹事件,京師的安全局力量已經膨脹到了巔峰,兵部說不出來安全局有多少人,卻知道皇上已經在京軍中選拔了幾次軍士以充護衛了。

皇上原來的護衛軍士可不是辭職跑路了,而是就地轉業,加入了安全局。

現在的安全局雖然沒有洪武時期的錦衣衛有派頭,有威嚴,但其廣布程度,未必比錦衣衛差多少。在這種情況下,隻要稍微有點腦子,就不會收黑錢。

可畢竟有個詞叫做見錢眼開,京官在京師,花銷大,節流有點困難,總需要開源……

朱允炆正在審閱安全局遞送來的文書,宋晟找上了門,張口就要三百萬兩銀子,著實把朱允炆嚇了一跳,不就是讓你去養馬,至於如此獅子大開口,不怕夏元吉知道之後把你給刀了?

。您提供大神寒梅驚雪的重生大明萬歲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