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旱災,朝廷早有準備。
然而在進入五月後,事情變得嚴重起來。
早在四月初,朝廷為應對鳳陽府旱災,準備了兩州五縣的賑濟糧食,比往年還多準備了三個縣。可到了四月底,旱情一日重於一日,蔓延至三州八縣,五月中旬,整個鳳陽府五洲十三縣全部大旱!
然而旱情遠不止如此,一封封急報文書不斷傳入京師。
淮安府淮安大旱!
廬州府合肥、六安大旱!
河南歸德府鹿邑、永城、商丘、寧陵大旱!
朱允炆看著解縉的奏折,心都在顫抖,一筆筆文字,如同刀紮在心口。
“臣解縉於臨淮再拜言,五月起,鳳陽天幹地燥,烈日如焚,大地龜裂,顆粒無收!百姓哀鴻遍野,流離蕩析,不得其所,相屬於道,草木為糧,不堪言狀……”
通過文字,朱允炆可以想象那是一個怎麼樣的場景,雖然朝廷事先準備了應對之策,甚至還打算動用淮安糧倉,可災情一日三變,加上淮水已是枯至無法行船,想要運糧,隻能用人推!
烈日灼人,白日運糧如其困難,隻能趕早、趕晚。
北方大麵積大旱,已足夠讓朝廷吃力,可偏偏在此時,南方出現大澇。
大澇的區域是吳淞江一線,波及鬆江府、蘇州府等地,這裏可是大明重要的產糧中心,經濟重地,不容有失!
夏元吉調查過吳淞江、太湖流域,指出了其容易澇災的問題,並拿出了疏浚吳淞江的方略,隻不過方略正由工部勘驗尚未執行,吳淞江就出現了澇災。
蘇州知府姚善上奏:“五月淫雨十餘日,大水淹沒吳縣,禾盡沒,壞民舍漂溺,大水灌城……”
鬆江知府周繼瑜上奏:“鬆江水溢,驟水,船行橋之上,毀房屋無數,民無以充饑……””
茹瑺、鬱新在鬆江府、蘇州府救災,沒有說太多的問題,就提了兩個要求:
給糧!
給船!
朱允炆下令大明水師抽調八成船隻冒雨進駐鬆江府、蘇州府,全力參與救災,下令中都守備衛所全部出動,轉為運糧、運水隊伍,同時調京軍五萬,由徐輝祖親自帶領,前往鳳陽一線運糧。
糧倉的設置與糧食儲備,在這一刻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無論是淮安糧倉,還是京師的金川門外糧倉,各先後調出了三十萬石糧食,奔赴各地災區。
朝廷驛使兩人四騎,每日都有不下五批次奔出京城,發給各地的文書中帶著不可違背的聖旨:
全力救災,力保百姓!
朱允炆不允許災民無序流動,命令受災各地將所有受災百姓集中安置,開放所有能開放的糧倉,哪怕是地方儲糧不夠,就賒取地方富戶糧食,但凡囤積居奇,哄抬糧價,一律抄沒家產!
命令河南布政使司、山東布政使司、北直隸全力支援鳳陽、淮安、瀘州等地,並下令各地都司抽調軍糧儲備,投入旱災救援之中,命令杭州府、江西布政使司調糧、調船東進,救災太湖流域。
奉天殿。
朱允炆傳召國子監祭酒楊士奇、醫學院院長匡愚、副院長鬱震,嚴肅地說:“禦史提醒朕災民聚集,一旦無以就食,怕會生變,朕知其害,可若放任百姓流離失散,各自乞生,奔波於野,又會死多少百姓?餓殍滿路不是朕的大明!”
“眼下各地受災百姓彙聚,開挖深井、糧食運濟都在進行之中,接鳳陽各地文書,百姓雖是人心惶惶,卻還是相信朝廷,並沒有與縣衙州衙起衝突,皆是聽從安置。解縉送來文書,說大災再難,尤有可克,疫病一起,神仙難救,讓朕派醫學院人參與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