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章 保生大帝的後人(1 / 2)

天下的烏鴉,都是一個顏色。

朱允炆十分清醒,想要吏治完全清明隻是一個夢想,但通過高壓與紅線政策,至少可以減少一部分貪官汙吏,給治下百姓一個相對輕鬆的生存空間。

未必是全部,但能幫助一些百姓總歸是好事。

將人口與田畝作為考核的關鍵指標,旨在提高人口增速與田畝總量,旨在提升稅收。

朝廷要辦的事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更多,沒有龐大的人口、田畝基數作為支撐,怎麼推行一個接一個的新政?

在朱允炆分析大明人口、田畝,思考國策的時候,東南海上噴薄著一股股黑煙,蒸汽機船平穩地逆流而下,逐漸接近福州。

鬱新站在船尾的舵樓上,看著一眾蒸汽機船跟隨在左右,心頭不由地升起一種驕傲與自豪感,對一旁的李堅說:“早些年,皇上屢屢指示戶部撥錢鈔於國子監,我曾上書反對,現在看來,是我太過膚淺,國子監研製出如此奇妙的裝置,日後舟船如虎添翼。”

李堅了解鬱新,他是一個傳統古板的人,有著固執的文臣理念,但他也是一個不容怠慢的人,穩坐內閣,又被內定進入詹事府,未來權勢不可小覷。

“鬱巡撫,國子監這些年來培養了諸多人才,這些人才不同於專注儒學,登科及第,他們更有想法,更有見識,也更有能力。人才也好,蒸汽機也好,都需要財力作支撐,戶部不給錢,國子監就沒辦法運作。”

李堅嚴肅地說。

鬱新凝重地點頭,國子監蒸蒸日上的背後,是持續不斷的財力,據不完全統計,僅僅是今年前六個月,流入國子監的錢鈔就超出了三十萬兩,這還是公開出來的。至於朱允炆暗地裏給了多少,這是不走賬的,至少不記在戶部的賬本上。

但巨大的努力沒有白費,國子監確實出現了一大批人才與成果。聽說農學院已經在江北、江南諸省教導百姓使用新的耕作器具與耕作辦法了,秋收時說不得可以增產。

不管國子監花了多少,隻要出了成果,那就是好事。

鬱新看向李堅:“我聽說龍江船廠在製造大鐵船,是真是假?”

李堅嗬嗬笑了笑:“自然是真的,鐵船在撞擊、防禦上,強於木船,也更適合裝配蒸汽機。不瞞鬱巡撫,二炮局與工程機械院已經研製出了新型的鋼材,蒸汽機、鐵船、神機炮,將更為耐久,性能也更為優越。”

這些事保密程度並不高,對於內閣大臣,並沒有保密的必要。

鬱新很是欣慰:“二炮局是好樣的,工程機械院也是好樣的,這些匠人的付出,正在讓無數子民因是大明子民而驕傲,有朝一日,百姓對大明的認同感將會越來越強。”

李堅也看到了這一點,尤其是征西大軍回京之後,京師人那種精氣神就變得不一樣了,往年時,藩屬國使臣來京師,多少圍觀的百姓,還談起不少“傳聞”。

比如大琉球國流傳的故事:某個人偷看仙女洗澡,然後把仙女的衣服偷走,又占了仙女的身子,讓仙女給生了幾個娃,最後仙女在子女的幫助下,找回了被偷走的衣服,飛升仙界,也不知道是誰篡改了牛郎織女……

可現在京師百姓對藩屬國的事並沒多少興趣了,彈丸之地,如何與泱泱中華相比,聽你們那蠻夷的故事,還不如聽聽三百裏外的趣事。

大明百姓的高傲,是建立在文治武功的國情之上的,是建立在國泰民安的發展之上的,他們開始關注朝廷動態,開始關注“國家”事,並將這些事作為自己驕傲的談資。

戰爭是激發民族自豪感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朱允炆做到了,但維持、強化民族自豪感與凝聚力的方法,卻在於發展,科技的發展,人才的發展,農業的發展,各方麵的發展。

蒸汽機,將會逐漸成為大明子民驕傲的一個事物,而未來,如蒸汽機這般的東西,想來會越來越多。

當大明子民高度認可大明,精神上與大明綁在一起的時候,就再沒有人能撼動大明的根基,多少外敵來,都不會打垮大明,更重要的是,一旦到那時候,什麼白蓮教,什麼其他教,都將不會引起大的民變。

太醫院的王昌與國子監的劉素、林旭坐在甲板上,翻看著一些藥典,並沒有找到新的治療疙瘩瘟的藥方。

劉素歎息一聲:“疙瘩瘟難治,古人留下的方子也不多,至於是否有用,有多少用,尚難確定。”

林旭歪了歪脖子,咯嘣直響:“疙瘩瘟之所以被百姓廣泛稱之為疙瘩瘟,而不是鼠-疫,說到底還是因其有大疙瘩而得名。疙瘩,非是其他之物,而是血不流通所引起的,正所謂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疙瘩瘟是否可以看做是過度血瘀所引起,通過行氣運血之法,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