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考試也要運氣(1 / 2)

泰寧元年三月二十六日,辛巳年恩科正式開考,十三州,三千多名舉人進了貢院。

大夏的會試一大部分沿用了宋時的會試製度,因為這是恩科,算是做了一點簡化,連考三天。

第一天考五經三史,五經是漢代就確定的五部儒學經典,詩經、尚書、禮記、易經和春秋;三史就是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三國誌。

主要題型也很簡單,就跟現在考試差不多,一種是出句子默寫,一種是給句話,掐頭去尾,讓學子補充完整。

一種是給出一句話,寫出大致意思,給出自己的認知思考,這一科考的就是記憶理解。

第二天兩首詩,給定題材,有個關鍵字,有五言,也有七言的,還有就是賦,針對某一句話,核定字數,要命抒情,要麼論事,要麼對某一現象進行刨析。

第三天考論,簡單說就是策論,是考核舉子的思考,以及應對一些問題的解決思路。

袁睿經曆過的考試太多了,緊張什麼的跟他挨不上,再說這二十多天,他也是點燈熬油地過來的。

對考試他是尊重的,不管怎麼樣,既然來了,就要努力去做,這是他的原則。

第一天他就冒汗了,有些書籍他是很熟悉,但是要說全部都背熟了,那是不可能的。

任何時候的考試都是要劃重點的,所以才有了那些臨考秘籍,主考官的個性喜好,當前的主要思想方向等等。

隻有掌握了這些,才能針對性地去背誦和準備。要不然,哪有考生可以將所有的文字都記下來的,就是所謂的記憶大師也做不到。

所以,對於袁睿來說,這次就飄了,好多題他都沒背誦到,看著就很陌生。

他在心裏直埋怨自己,這次是栽了,就不應該真的來,早知道,搞那麼多事幹嘛。

一天下來,眼看著就要交卷了,自己總算是答了個大概齊,掐頭去尾的那些有一二個不會,純屬順著蒙出來的,剩下的也不敢說全對。

最差的是默寫,兩三個句子實在想不起來了,就是原話不能錯一個字的那種,對他來說確實有點難度,好多字詞他記不清原文。

他就在想,看了這麼多小說,不都是說穿越後記憶事是最好的嗎,什麼文章詩詞,經試策論,都是隨口而出。

怎麼輪到自己,就不行了,這哪裏有一點金手指的味道。

第一天晚上,他是徹底沒有了脾氣,幹脆直接倒頭就睡,愛咋咋,就這樣吧。

第二天,看到試題中對詩、賦的要求,他更是抱著腦袋半天沒回過神。

考題也很簡單,近期金陵雨水偏少,做七言一首,其中必須有風、雨二字。

還有一首更是簡單,根據時節作詩一首,七言格式,其他不限。

至於賦,要求先思考一下,吳地處江南最富裕的地方,百姓安居樂業,還有眾多的戰將,相比其他兩國,還都年輕力壯,為什麼沒有能夠平掉紛爭,統一中原?

就是要求針對這個狀況做賦。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袁睿理解的,試題其實也就二十餘字,看來得好好想想,怎麼混過去。快到午時了,袁睿沒有一點頭緒,幹脆直接吃了一點幹糧,又眯了一會。

現在是春天,這兩天還真有點涼,本來就沒打算睡著,他就沒有蓋厚毯子,結果沒一會,身上涼意襲來,打了一個哆嗦,頓時醒了過來。

他趕緊拿了一件厚衣服披在了身上,別說,這一凍,他還真想起一首詩,非常應景。

這首詩描寫的就是春天的景象,鬼使神差,他沒有照抄,改了其中一個字,並直接起了一個名字,就叫——春!

草長鶯飛三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時節的詩倒是有了,可是帶風、雨兩字的他還要再想想。

這是京城貢院,也在建鄴,他還真想起來一首,這首詩就是在建鄴遇到大雨的時候寫的,是對於大雨過後那種心情舒暢的生動描寫。

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寫完這首起名為大雨的詩,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兩首詩總算是抄了出來。

可是賦怎麼辦呢,他對於這個可真不熟,要他寫,還真是有點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