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一大早,小河就感覺到了不對,陪在邊上的丫鬟婆子馬上就開始準備。
整整一天,直到晚上,小河還是沒能順利生產,袁家的人都著急起來。袁睿的幾個嬸嬸也是跟在小河身邊一天了,幫著小河穩定情緒,也教給小河保持體力的小技巧。
這裏麵其實是小河母親的責任,自從回到季家莊,本來有點瘦弱的小河就被王嬸重點照顧,想方設法地給她補充營養。
這一補,就沒能控製住,一下子補過了。
本來小河就有點瘦弱,林夫人也沒有注意到這麼多,感覺跟其他孕婦相比也算正常,就沒能及時製止。
到了晚間,看著小河力氣逐漸耗盡,生怕小河出了意外的林夫人立即請哥哥出麵給小河紮了兩針,還把從揚州帶來的一顆百年人參切片放在了小河的嘴裏。
幾位嬸嬸又按照老方法對小河進行了安撫,還特意給小河的胎位進行了簡單的撫順。
亥時一刻,經過眾人的努力,小河終於順利產下一子,體重七斤八兩。
雖說這個孩子以後姓孟,要頂孟家的門戶,可是,怎麼說這都是袁家的種,也是袁睿的第一個兒子,未來的前途那是不用說的。
隻要這個孩子在季家莊長大成人,以後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對自己父族的關照那肯定也是一定的。
接下來幾天,季家莊就開始熱鬧了,先是附近的村子陸陸續續地有百姓送禮來,什麼都有,蔬菜、雞鴨鵝,甚至還有趕了一頭豬的。
這些百姓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袁睿,方圓幾十裏的眾多村子多多少少都受過袁睿的恩情,要不養殖,要不就是雙季稻,去年年底,他們又跟著袁家種土豆。
可以說,這幾年以來,這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大部分是袁睿的功勞,現在袁家有了後人,讓周邊老百姓的心更踏實了。
後來,通海的幾大家,揚州的幾大家,連帶著鬆江、杭州的一些關係比較好的大家也都送了厚禮來。
也幸好是郡主把袁家擴建了,院子足夠大,那些禮物才能放得下。
最後,得到消息的京城裏開始往袁家送禮,當然這些袁睿不知道,季家莊那邊也不知道。
袁睿現在可高興不起來,現在的局麵已經不可控了!
在路上,袁睿接到了齊峰的密信,已經大概明白了這次爭鬥的原委。
跟袁睿預估的差不多,說到底,還是糧食問題,大夏目前最難過的就是饑餓這道關。
袁睿跟方榮就這事探討了好久,他對於苗人的了解還是不夠詳細,特別是現在的苗人。
“公子,苗人現在分成了黑苗和白苗,不過按照中原的叫法,生苗和熟苗,就好理解了。顧名思義,生苗就是一直秉承自身傳承的苗人,跟漢人很難打交道。而熟苗,跟漢人打交道比較多,已經學習了好多漢人的習性,逐漸跟漢人有一樣的生活習慣了。”
在袁睿的強烈要求下,方榮倒是沒有再稱呼袁大人,但是卻跟阿牛一樣開始稱呼公子起來。
“那這次生事的是生苗還是熟苗,可有什麼辦法解決。”
“生苗大部分在大山深處和貴州、滇北區域,這裏大部分還是熟苗。”
“公子,正如我所說,苗人最大的問題還是身份問題,想要解決這次問題不難,但是想要徹底把漢苗之爭解決,不容易!”
“方兄,我明白你的意思,這次起紛爭根源就在於糧食,隻要把糧食問題解決了,這次的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了,可是對於未來的紛爭卻要再找他法。”
“公子,現在的田地就是這樣的境況,糧食也就隻有這麼多,所能做的也就隻能多想辦法收取更多可用來交換的東西,否則這是無法解決的難題。”
“苗人,有自己的語言,也有自己的種族特征,對於自己的信仰也很堅持,所以思想很獨立。相應的對於很多漢人官員那種生硬的說教根本不理睬,特別是很多漢人官員對著他們大呼小叫,貶低,鄙視,甚至強迫他們改變民族習性的做法非常反感。”
“所以我說糧食不是問題,有很多苗人完全是自給自足的狀態,漢人官員按照漢人的方式直接一攤派,矛盾就激化了,時間長了,漢苗之間也就成了死對頭。”
對於方榮現在的認識和思考,袁睿還是讚同的,如果不是袁睿知道能種新作物,這個方法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看來自己的籌劃要抓緊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