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掘越二郎?(2 / 3)

有客人上門,掃榻相迎,茶酒招待。

有豺狼上門,關門閉戶,獵槍招待。

對待朋友要像春天般溫暖,對待敵人要像嚴冬般殘酷無情!

房間內,陷入沉默。

“這樣,人才的事,我來想辦法,你還是盡可能找其他大學教授,能有一個是一個,張將軍,能否請你幫忙尋找,我們大家同步進行,力求最短時間內破解紅密!”就在房間內氣氛凝滯之時,華羅庚忽然開口道。

“好。”

……

三月初的首月小考對全校師生而言,算得上一件大事,考取698分成績的餘華收獲名聲和榮譽,成為學生群體之中的偶像級人物,不少人送以‘餘神’稱號。

不少高二和高一的學生為了表示對餘華的敬仰,紛紛通過曹偉和程幼平等渠道,采購啟明牌照明燈源,啟明牌燈源銷售大火,訂單數量達到48台,幾乎達到每個寢室一台的程度。

對於這個情況,餘華不得不感歎,現代思維並不適用於民國期間,他製定的饑餓營銷策略從某種意義上宣告死亡。

莫得辦法,饑餓營銷的最終目標,是為了銷售更多的產品,奈何四中市場一下子就被餘華占滿了,那還饑餓銷售給誰?

接受了這波訂單潮,啟明牌燈源不在對外接單。

對於啟明牌燈源,餘華沒有長遠規劃,能夠占據四中學生群體市場,就已經達到當初目標,無需再度投入過多的精力。

不過,啟明牌燈源並不隻是結束,而是開始,隨著校園裏一句不知從何傳出的‘餘神數學好的秘密在於算學題集’之語,再加上有人在林婉書桌上發現了一本滿是筆記的算學題集,一下子,張三版算學題集瞬間引爆了整個學生群體,成為整個四中學生瘋狂追捧的書本。.伍2⓪.С○м҈

誠意滿滿的頁數,經過嚴選的高難度題型,詳細且縝密的解題過程,獨一無二的解題思路,再加上餘華的名氣和林婉這位全校第二背書,張三版算學題集以極快速度俘獲四中所有學生的芳心。

理學生被高難度題型蹂躪的死去活來,欲仙欲死,算學水平較差的文學生更是一臉懵逼,隻覺深奧無比,但隻要跟隨題集每一道題的解題思路走,便能理解其中奧妙,最後恍然大悟,不得不送上一句厲害。

上至高三,下至高一,莫不如此。

很快,張三之名,聞名於整座四中。

張三版算學題集的爆火在餘華預料之中,為了避免自己和張三這個馬甲的暴露,餘華決定不再親自售賣算學題集,特地更改銷售方案,讓徐銳在四中校門口擺攤銷售,並聯係皇城根書局,再加印500本,按照當初計劃盡快搶占市場。

在班級裏,餘華的身份和地位因為首月小考成績發生根本性改變,698分,這是讓理學班所有人隻能抬頭仰望的高度,超越曾經全班第一趙安元63分。

盡管座椅位置並沒有變動,但坐在第14號座位上的餘華,卻是理學一班所有人內心的無冕之皇。

有趣的是,這次終於超過趙安元1分的方玉,還是萬年老二。穀

隨著張三版算學題集的風靡,理學一班基本人手一本,班上絕大多數學生不是在算學題集,就是在看算學題集的路上,淪落為班級第三和全校第四的趙安元,除去上課時間,閑暇時間全是在做題。

對於普通學生而言,算學題集最重要的是解題思路,對於尖子生而言,算學題集最重要的是大量習題。

整本題集數百道題集,無異於一個算學習題庫,可以讓人不停的刷刷刷,從而提升成績。

這次算學考了71分的譚清,就是刷題提升成績的最好例子,而餘華輔導譚清學習的事情,也很快傳遍全班,題海戰術之稱,自然也傳開了。

譚清是題海戰術的典型例子,趙安元立馬跟隨,帶起刷題之風,方玉緊隨其後,班長李凡和劉韜等尖子生不敢遲疑,其餘學生受到尖子生影響,為了提升成績,不得不開始題海戰術。

一下子,整個理學一班一改中午空空蕩蕩的情況,所有學生吃了飯,立馬回教室刷題,而理學一班這股風氣向理學二班綿延,再向理學一班綿延,不多時,整個四中學校裏,開始了全新的題海戰術之風。

各班先生們不約而同發現了學生的異變,仔細了解過後,這才知道新出的算學題集,在經過羅文廣、陶然和朱遂三位算學先生考察,確認算學題集對學生百利而無一害,算學題集從某種程度上得到學校官方認可。

在這樣的情況下,算學題集銷售情況愈發火爆,五天時間不到,第二批次五百本算學題集銷售大半,與此同時,算學題集之風也從四中向其他學生蔓延。

近的有女中,天主教堂學校,遠的崇德中學,大大小小近十所學校。

四中所在的區域,本身就屬於學校聚集區,北平城大多數中學校、專業學校和師範院校,便坐落於此,教培材料市場潛力深厚。

崇德中學。

“稼先,快來快來,你看我買了什麼東西。”少年楊振寧滿臉興奮,懷裏抱著兩本算學題集跑進教室,見到第一排伏案學習的稼先,邊喊邊跑。

被打斷學習的少年稼先,無奈抬頭,他不喜歡被人打擾學習,再加上正值第一學年級第二學期,學業緊張繁忙,奈何來人乃是好友楊振寧。

放下筆,目光投向跟前一臉興奮的楊振寧,少年稼揉了揉眼睛,先詢問道:“振寧,你又買了什麼?”

“最近極為火熱的算學題集,北平四中那邊的尖子生全在用這個,尤其是那個考了698分的餘神,聽人言,這就是他算學極好的秘密,我好不容易買到了2本,給你一本。”少年楊振寧拿出一本算學題集放到書桌上,解釋道。

“聽人言,你也信?無外乎那些小印刷作坊的吹噓之言。”少年稼先歎了一口氣,無奈搖頭,他這好友什麼都好,就是有個缺點,喜歡跟風和上當。

北平四中那位首月小考得了698分的學生餘華,他知道,但人家之高分豈是來源於一本不知所謂的算學題集?

不可能。

他以前還挺喜歡購買校門口的地攤書籍,原本以為能學習到知識,拓展眼界,哪想到這些地攤書籍的質量根本不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