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到底寫了什麼,讓很少誇讚的於謙,都讚不絕口?
其實並不複雜。
是一本《減省漢字的筆畫案》的書,上麵是簡繁對照表,朱祁鈺對繁體字進行了大規模的精簡。
這一本上,有兩千個日常用字,是朱祁鈺親自寫的,目的就是簡化文字的學習中的負擔。m.X520xs.Com
魯迅先生曾經激烈的倡導過簡體字,甚至要廢除漢字。
在他的名著《孔乙己》裏,也提到了茴的四種寫法,來劇烈的抨擊正字書寫困難,導致的文化知識傳播速度的緩慢。
魯迅先生的這種激烈的倡導,一來是時也運也,二來,何嚐不是一種求上而得其中,想要開窗戶,就大喊掀屋頂的做法?
比如壹隻憂鬱烏龜,這麼簡短的一行字。
讓朱祁鈺去寫,他也懶得去寫。
所以他在朱批的時候,已經開始下意識的使用簡體字去批複。
但是大明朝的朝臣們,並不是看不懂。
因為簡體字本身在大明朝就有極大範圍的使用,隻不過他們不叫簡體字,叫俗字。
比如之前陳循哪來的那本《水滸傳》,裏麵就有大量的俗語俗字。
朱祁鈺也不是無的放矢,胡亂瞎搞,教條主義一頭紮進了死胡同裏。
不是什麼都可以生搬硬套。
他是取了類似於《月儀帖》《高貞碑》《乞假帖》這類碑文臨摹字帖、宋元以來的俗字譜《目蓮記》、京本通俗小說《全相平話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裏麵的俗字。
這些俗字,可不是他自創的。
比如《乞假帖》就是王獻之的,比如《集字聖教序》是鼎鼎大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你能說王羲之寫的字不好?
所以說,俗字推廣和使用,是有極大的文化基礎的。
正字這種東西,除了公文往來,其實也很少用於民間刊物了。
《水滸傳》裏就大量的使用了俗字,方便刊印坊刻的師傅們刻字,也方便百姓們閱讀。
“陛下,真是…真是…真是劍走偏鋒,另辟蹊徑啊!”於謙將《減省漢字的筆畫案》鄭重的放進了袖子裏,滿是笑意的看著大明皇帝。
他去了一趟山外九州,陛下對於國事的處理越來越遊刃有餘。
而且思路清晰,方法也很多。
“陛下,可是要有人反對可如何是好呢?”於謙笑著提出了一個問題。
繁體為何是所謂的正體呢?不就是為了知識壟斷嗎?
知識的解釋權在以一眾腐儒的手中,不識字的百姓,可不就是被予取予奪的目標嗎?
朱祁鈺樂嗬嗬的說道:“那本身就是俗字表嘛,這個秉承自願原則,誰愛用什麼用什麼唄,他反對就用正體,想省點勁兒的就用俗字表就是了。”
“朕又沒說廢除正字,願意用俗字,朕又不是看不懂。”
朱祁鈺沒打算立刻馬上廢除掉繁體字,那不現實,所以他遵循了鼓勵俗字,允許正字的狀態。
你用什麼都行,我不耽誤你,你也別來耽誤我。
鄉野識字用什麼?
當然是沙堆和樹枝了,筆墨紙硯在這個時代,是一種很昂貴、很奢侈的消耗品。
所以,對於鄉野而言,俗字的使用,將大大的降低識字的難度,增加文化的向下傳播。
“陛下聖明。”於謙略微有些感慨,陛下還真是有趣,明麵上的確是願意用哪個用哪個。
但是真的用的時候,大約都會選擇俗字,簡單易用,大家都懂,當然老學究絕對不少,但是他們能影響到天下人用的俗字嗎?
太難了。
朱祁鈺繼續說道:“全相平話三國演義、水滸傳、唐三藏西天取經,這些都已經讓官刻進行大規模刻印了,讀了書識了字,自然要讀一些故事,就算是朕給百姓們農閑時的消遣。”
寓教於樂,勞逸結合。
他說的這些都是京本通俗小說集裏的東西,大明皇宮的古今通集庫裏有很多很多,拿出來幾本,稍微改幾個就可以用了。
大明司禮監下設漢經廠、道經廠、番經廠,三座經廠刻字匠、雕印匠、裱褙匠、折配匠等工役數千人。
是大明最大的刻書、印書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