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弟這會兒也做了一段時間的電子廠了。
想必也深知模具對一個工廠的重要性。
說實話,在那個時代,國內的模具技術真的是讓人一言難盡的。
因為做過工業的都知道,隻要你生產一樣東西。
不管你的產品是鋼鐵製品,還是塑料製品,都離不開開模這環節。
而當時國內雖然也有一些模具企業,但這些模具企業,都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精度不夠。
所以當時國內好一點的模具企業,基本都是彎彎過來的。
而找他們開一次模,那可不便宜。
就比如小老弟現在電子廠裏生產的ipod,就這玩意的外殼。
生產一套高精度的模具,那恐怕就要是十幾萬。
因為你不但精度要高,最關鍵還要耐用。
而國產的模具廠,有些能夠做到高精度,但耐用就不行。
有些耐用可以,但精度就不夠,這就是當時我們和外企的差距。
當然這也是因為,小老弟非常注重品質,所以才會花高價去開模。
如果隻是粗製濫造,賺快錢,那完全就沒必要了。
不過那可不是周平安希望看到的。
這還隻是小小的ipod,這要是放大到其他工業品上,那咱們的差距就更大了。
有些複雜的模具,甚至咱們要花幾十萬,專門到倭國去找工廠開模。Μ.δdl℃ΗxWΖ.Com
而倭國也不會給你好好做模具的……
這就導致,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我們國產的汽車,都別說發動機和變速器這些大件了。
就連車身連接處的縫隙,都處理不好。
就比如大名鼎鼎的晨華駿捷,這款車在上市之前,可以說是萬眾期待。
可上市之後,得到的諸多評價,卻讓人一言難盡。
周平安記得很清楚,當年這款車剛上市,就有人拿這款車的後備箱蓋和機關蓋做文章。
還專門拍照片,發到了汽車之家的論壇裏。
他現在都記得那張照片,拍的就是這車後備箱蓋,和前機關蓋和車體連接處的縫隙。
居然和一個成人的小拇指差不多寬。
反觀日係車和德係車的,卻隻有幾毫米。
雖然有密封件,這縫隙寬點也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這卻也反應出了,咱們國產車,在那時候和外資車在製作精度上的差距。
同時也引得國產車,在消費者心中的口碑徹底崩塌。
一個車企,連車身覆蓋件都做不好,那他們還能造的好車?
他們的發動機,和變速器品質就可想而知……
當年晨華,奇瑞,長城,byd,幾乎沒有一家國產車企,沒被這樣的問題困擾過。
而他們,也都被日係豢養的水軍,在這個方麵圍攻過。
而那時候,很多國產車企,就算有留意到這一點,但也有心無力。
畢竟當時,他們也想不出個太好的解決辦法。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0年。
在那一年,還是byd,率先出手。
他們趁著當年倭國遭受08金融危機的重創,就出手收購了一家倭國的荻原模具廠。
正是收購了這家企業之後,獲得了他們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之後。
讓byd的車身覆蓋件精度,一下就提高到了合資車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