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8 章 徐大人讀報(上)(1 / 3)

“《買活周報》、《吏目參考》……”

鬆江府畔,華亭縣外,黃埔港中,喬家路上一間小小的三進院子裏,一位年約五旬的者架著水晶眼鏡,慢慢放下了手中的信件,轉而撚起了包裹中額外附帶的一疊厚實麻紙,“看來朝野之間,傳聞不假,這買活軍確有些奇技巧,頗值得琢磨一番,光是印刷之術,便勝過了朝廷不凡幾……嘿,造紙術也頗有進益。”

時值盛夏,黃埔港熱得來往的苦力都赤條條地,隻在腰間圍一條兜襠布,這者卻仍是穿了一件竹布袍,不過是將扣絆略微解開了幾枚,依舊神安穩,可見在靜功上有很深的造詣。他將報紙來回翻看了片刻,先用手在紙麵上揩了一下,見指頭上沾了些墨跡,微微點頭,又起身出屋,回到內眷住的裏進,片刻後回到書房裏,手裏已拿了一枚銅火鬥,裏頭裝填了滿滿的煤炭,身後亦跟了個大丫頭,口中不斷地說,“爺,小心則個,便由春蘭來為您熨罷!仔細燙了手!”

徐子先揮了揮手,示意她勿要說話,將報紙展開,己拿火鬥在上頭燙了一,待到餘溫散去,又用手揩了一遍,這一次便沒有墨跡沾染,看報紙,依舊字跡清楚宛然,和其餘幾頁對比,不見任模糊。徐子先便不由點了點頭,,“這活字取墨極好,印得也深。他們的油墨也調配得好。”

隻看這一點,便可買活軍處的技術的確遠勝其餘地方,連印刷都是如此,更遑論別的了。徐子先又取來尺子,在報紙上量了字長、行距、字距,低聲,“字模大小如一,略無參差,這是怎做到的,令人費解……”

活字印刷的字間距,實則是由字模的餘量決定的,許多印刷本,會給人以字體忽大忽小,字距忽寬忽窄,有時某行還了一個字的觀感,這都是因為字模鑄造時不能維持同樣的尺寸導致。徐子先本人極擅機巧工造,從這份報紙中能看到的,然比王禮那樣附庸風雅的大太監多得多。

他又撕下報紙空白一角,扔進水中,看它什時候被泡爛。一旁的春蘭則早已見怪不怪,隻見徐子先不用火鬥了,便將其取,免得爺格物入神,又燙傷了己。

“紙漿也是從前未曾見過的,不過的確適合刊發報紙。”

來回試驗了不細節,徐子先又提起筆,在家的筆記本上記了幾條心得,又好好地洗過手,這才拿起報紙,回憶著族侄孫女婿在來信中介紹的細節,略一猶豫,還是先拿起《買活周報》看了起來。“先看看新東西。”

“還是這樣直接……”這是他看到了第一期的刊首語,徐子先會心一笑:這和他對買活軍的認識很一致,這支義軍做很講實用,文字一概以通俗白為主,絕不賣弄文采。刊首語講述‘報紙’這一詞的來龍去脈,麵向的讀者大眾,而不是什神神鬼鬼的東西,倒很是謝六姐的一貫風格。

隨後便沒有太多感想了,徐子先完全投入到閱讀中,時不時還要在報紙上做些記號,預備一會兒摘抄下來,買活周報上刊載的文章,投合了徐子先各方麵的胃口,他極為擅長農,而買活軍也非常重視農,那些被王大璫等人跳去不看的頭版文章,徐子先卻是一字一句都看得極仔細。尤其是其中記載了農田套種大豆、菠菜,冬小麥套種土豆等等技術,還有堆肥技巧,都令他耳目一新,如獲至寶,決心摘抄下來,彙入他己的資料中,為翌日編製農書做準備。

此外,第三期報紙上還動用了不小的篇幅,解釋了如蓄養地力,以及土地中各種元素的轉換,為大豆可以肥田,為土豆和冬小麥套種不會耗用太多地力。該怎動用人畜肥進行堆肥,在堆肥中該如飼養蚯蚓,而這些蚯蚓又能對雞鴨的產肉率有多大的提升。

這文章雖然用詞淺白,但大多數讀書人看了恐怕都覺得肮髒汙糟,不會細讀,隻有徐子先看得聚精會神,在整篇文章上畫了幾個大大的圈,又反複看了數遍,對各種元素,更是加以重圈,若不是現在乃是盛夏,恨不得現在就返回法華彙家莊子裏去,要試驗堆肥法與蚯蚓喂雞的循環了。

且不說那玄而又玄的元素,桑基魚塘、稻田養魚、堆肥喂雞,買活軍非常喜歡推行這種小家和村落都可實行,而且不需要太多資源的農桑之法,這也是對徐子先胃口的一點,他本人是農大家,也深推廣新農具的艱難。這些農桑法隻需要教導即可,對產量的提升卻是實打實的,若按侄孫女婿的說法,買活軍治下的識字率幾乎達到九成,那在教上的難度也就很低了……

哪怕他家還沒去看過,但想到這裏,徐子先唇邊也不禁浮現笑容,這才去細看這幾期中的其餘資訊:識字率但願是真的,哪怕隻有五成,也是好的……

除了第八版的小說之外,《買活周報》上的內容幾乎全都是極其實用的,全如刊首語說,總是在宣講政策,指導百姓該如在新政策中維護己的利益。譬如給女娘確田,鼓勵女娘農閑出外做工,這件便在好幾期上都有體現,第二期上是算賬,告訴大家要去做活買牛較好,而且還特意指出,由於現在運輸不便,牛的產量是有限的,以更要早買,否則隨著買活軍疆域的擴大,想買牛的人,上漲速度要比牛更快得多,那就更買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