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2 章 謝雙瑤飛揚跋扈(1 / 3)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此話當真不假,和議才達成幾個月的工夫,如今謝逆那裏,氣焰是真越來越囂張了!”

啪地一聲,一份報紙被摔在了桌上,“現在竟然還公然以頭版頭條來嗬斥外地士紳——這到底是國朝治下,還是她買活軍治下?囂張!可恨!”

“我方報紙,難道就不能給予一點回擊麼?十日內,至少要拿出五六篇文章來,而且要以白話為主,不要再拽文了——都說了,老百姓看不懂!看不懂!”

《國朝旬報》副主編,同時也是前西林悍將惠抑我,不客氣地點著桌子怒聲說道,“敢是西林無人了麼?那些駢文寫得垂珠驪玉,一個個議論著‘大同社會’,仿佛現在不是小冰河時期,大同儼然就近在咫尺,和那天一君子隔空打得有來有往的。讓他們作文反駁一篇狗屁不通,遣詞用句大白話的檄文,就都成啞巴了?”

“主編息怒!”

和《買活周報》類似,《國朝旬報》編輯部的人事關係,其實相當複雜,首先領銜總編的自然是宮中的皇帝,頭版頭條是必須要送入宮中給他檢閱的。其次,還有個主編,是田任丘掛名,這個名也必須給他掛,雖然他並不實際參與報紙的運營,但若是沒有閹黨的支持,《國朝旬報》是辦不起來的——第一個,合金活字印刷機就拿不到,也就談不上一旬出一期,還能大量印刷,在京畿一帶廣為傳播,乃至和邸報一起,全國發行了。

這兩個掛名的大神之下,便是惠抑我這個老黨棍了,他原是西林黨的中堅,去年九千歲下台之後,閹黨和西林黨的關係有所緩和,秉持‘一致對買’的原則,暫時停下了不死不休的爭鬥,在幾個要點上都達成了一致。

而在這之中,惠抑我因為一向是讚成重發寶鈔,對買活軍的貨幣政策有所專研,便順利從原本唇槍舌劍、發折子攻訐閹黨的刀筆悍將,轉型成為了拿起筆和買活軍戰鬥在第一線的報紙主編,以他的人望、學識,與相對開明的立場,以及和田任丘之間還算是友好的關係,這個位置也的確除他以外,無人可以勝任。

《國朝旬報》發行,是朝野都在慎重觀望的大事,和民間如今日益興起的不定期小報不同,這份報紙級別很高,各方麵都必須仔細考慮,印刷質量、文章中立場和用詞的考量,都是出不得一點錯的。因此宮中的態度是,寧可前幾期版麵稍微少一點,也要少出錯,以穩當為主,之後再慢慢豐富內容,不要一開始就鬧了笑話,那麼報紙的所謂‘公信力’,也就大大地下降了。

這個要求很合理,但對於惠抑我等人來說,卻是做進去了才知道難處,別看《買活周報》上的文章,全是大白話,語義淺白,好像是個人都能寫出來。但《旬報》要找人仿寫風格類似的文章,還真不容易。

原因便在於一點:《買活周報》上的文章,之所以看了以後讓人不自覺地信服,譬如對小冰河時期的預測,大家現在似乎都默認為即將發生的事實,而不是買活軍妖言惑眾。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文章雖然全是大白話,但卻有充足的數字去做支撐。

買活軍說今年大米產量好,那就是產量好,每一地的數字都能列出來,買活軍說今年氣溫比去年極端,那就是比去年極端,他們是會列出地名和月份,算平均溫度和極端天氣的天數的,雖然用的統計辦法,未必是每個人都能看懂,但數字的翔實程度卻是無人能夠否認。

旬報這裏,就算是想學,又該從哪裏去找數字呢?就譬如說最簡單的一點,人口,國朝現在對於治下人口的數字和流動的情況,真的清楚嗎?

按製度來說,每十年就要進行一次全國人口的大查,這叫造黃冊,但即便是太平時分,這造黃冊能反映幾成人口也是很玄乎的事情。鄉間往往有隱戶,而官吏又視造黃冊、造魚鱗冊為發財的好機會,總是從中勒索漁利,帶來的直接結果,便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黃冊也不能完全反映人口數目的變化。

更不說數十年以來,流民成風,戶帖逐漸流於形式,黃冊就更無從造起了。國朝的黃冊,基礎是發給每戶的戶帖,家裏人口有了變動,便自行登記填報,去官府上冊,而官府來負責核準。也就是說,黃冊的基礎還是大家沒事都呆在自己老家,不會到處亂躥。但如今路引鬆弛,南方流民一窩蜂般來來去去,怎麼登記和統計?全是糊塗賬,壓根就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就連最重要的人口數據,都完全是不得而知了,旁的數據完全可以想見,大概最清楚的便是每年的賦稅銀子,這個戶部還是知道的——但也完全沒有必要讓小民都知道。

於是旬報的編輯,在文章選材上便陷入了泥沼,學買活軍學不了,寫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又無法使宮中滿意,沒入職以前,個個摩拳擦掌,安心要大展奇才,讓買活軍的土包子知道什麼叫做文藝通達,什麼是真正雅潔精致的文筆,來了以後,天天唉聲歎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找惠抑我抱怨,倒是讓惠抑我夾在中間難以做人。

自然了,報紙不至於完全沒文章可發,首先,一說要開報紙,各方的投稿、請托便十分踴躍,經學、理學文章的來稿汗牛充棟,甚至還有人請托人情,想要在末版刊發求名,幾個編輯立刻成了京中學脈炙手可熱的人物;二來,各地的戰事、新聞,這些也能填充相當的篇幅;第三,最近朝廷新出的許多政策,也要在報紙上予以刊發,至少是仔細解釋一下其中的意思,知照士紳,起到一個上通下達的作用。

有這三點在,每一期那自然都有東西,而且旬報的版麵也不如買活周報那麼多——頭版頭條自然是要有的,一般都是在說些政策、戰事的事情,第二版也和買活周報一樣,主要以農事、天時為主。

第三版,買活周報是說醫學、養生的事情,旬報則別出心裁,主要是收集全國各地的疫情旱澇等災害信息,進行刊載。這主要是因為太醫署的一些心得,各醫正敝帚自珍,不像是買活軍那樣樂意教導群眾避疫,也因為大多數養生方子,都不是平民能夠負擔得起,便是要學也無從學起。

第四版、第五版,在買活周報上都是廣告,求購、招聘分了兩版,這個旬報是沒有的,采取的折衷辦法,是讓京城這裏原本刻印邸報的造辦官署,每一期油印些京城市麵上的廣告,如吉屋出租、求購房屋、招聘、新貨上市等等,夾帶在旬報中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