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8 章 武十三郎樂不思蜀(1 / 3)

“回來了?吃早飯了沒?”

“怎麼又在洗手啊。”

醫生值班室一大早就傳來了嘩嘩的流水聲,武十三郎摘下口罩,走到同事兼同學身邊,“做完又沒再做培養觀察了,不至於如此,老周。”

被他叫做老周的同事其實也並不算很老,二十多歲年紀,理了個大光頭,滿臉笑嘻嘻的樣子,正用軟毛刷輕輕地刷洗著自己的手指甲,“今早要去外科那邊,早起洗一次放心——你那邊怎麼樣,晚上沒出事吧。”

“沒什麼,就是有幾個病人有些刁鑽,不過到底也應付下來了。”

“嗐,女娘嘛,又是外地來的上等船。”周醫生司空見慣地說,合上水龍頭,“重病號情況穩定嗎?”

“已經醒來了,輸液很有效,也沒再發燒,喝水後沒再吐,今天再喝一天鹽糖水,明天起應該可以給進食了。”

這就是已經轉危為安了,周醫生也咧嘴一笑,“那就好,都到了買活軍地頭了,也不是痢疾,再因風邪而死,總覺得可惜了的。”

害風邪而死,在他們所來的地方其實不少見,身體羸弱的病人,若是和沈姑娘一樣,因為風邪而攪壞了腸胃,又不能及時止瀉,有不少倒黴的就這樣去了。便是在買活軍這裏,一年之中也有一兩例因風邪而引發心疾的病人,送到醫院時大多都已經不行了。總的說來,在買活軍這裏,雖然有很多人被救了回來,但也有很多人是醫生無能為力的,醫院的死亡率並沒有外頭傳得那樣玄乎的低。

但和外頭比,也不是沒有不同——最大的不同,便是大部分疾病,在死時至少能夠知道個死因,而且是較為明確的死因,譬如死於風邪的青壯,多數是因為‘病毒性心肌炎’,還有死於癌腫的,死於感染的,死於多器官衰竭的,甚至一開始死於極度營養不良的都有——其實就是慢慢餓死的,這個死因在外頭非常的常見,而好歹買活軍這裏,大部分人是不再會因營養不良而死了。

但醫生們接觸到的死亡還是比以前在外頭的多,因為在外頭,能看得起病的人是不多的,大部分百姓都是自生自滅,從生到死沒有醫生的參與。而到了買活軍這裏,他們的收入比以前高,衣食住行卻處處都不比以前那樣花錢,便是鄉裏人也願意走水泥路走幾個時辰,到城裏的醫院來看一看——看病也不如以往貴了,那麼醫院裏當然是人滿為患,即便現在買活軍這裏,光雲縣就彙聚了數百名大夫,這些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的大夫們,工作時間也照樣是排得滿滿當當的。

武十三郎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雲縣的,並且很順利地被招進了醫學專門學校,開始自己正兒八經的大夫生涯,買活軍對醫生、教師這兩個行業,壓根就不設政審分的門檻,任何人隻要具備相應的知識,都可以前來應聘,不論他是什麼出身,海納百川、照收不誤。

而且,他們給醫生的待遇還相當不低,比如武十三郎,在專門學校就讀也是有錢拿的,下午出診也有錢,如昨日這般,接觸到港外可能有危險的疫病船隻,又值班上夜,又有額外的津貼,他一個月的收入往往可以突破兩千文,這還是他在新式醫學上剛學了幾個月,還不能完全自如運用所有知識的情況。

像是雷醫生那樣,已經讀了兩三年,有資格在專門學校做老師的醫生,她的收入三四千文都是有的。如雷醫生的堂兄,再發現了牛痘的大雷醫生,他的收入不說了,政審分還高,還能享受專家津貼,在買活軍這裏做醫生,前程說不定比做官還要好,而且還有一個極佳的優點,那便是買活軍非常、非常、非常重視傳播知識。

僅僅是這一點,多少大夫便甘願倒貼錢,也要在買活軍這裏上學了,要知道此時天下間從醫者固有百萬,但能夠進入各地醫學就讀的大夫,能有百分之一都相當不錯了,這還是百年前,各府衙的醫學尚且還算是人手充足,有能力開展教育。到了這麼幾十年間,除了兩京的太醫院之外,地方醫學幾乎名存實亡,民間的大夫,隻有通過家傳、師承、自學來學習醫術,便是一本好醫書都難以獲取,更別說是互通有無,學習新知了。

且不說家傳,便是師承,師父留一手也是常有的事,收你為徒,不代表一定傾囊相授,還得在平時行醫中察言觀色,抓住一切機會,偷學精髓,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想要學到完整的醫學傳承,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老師得藝也難,他不刁難夠了你,再三地考驗了你的誠意,是不會把壓箱底的衣缽,交給你這個學生的。

不論對錯,這麼做的結果,便是除了一些心懷寬廣,著書立說的大家,如武十三郎的祖父,又或者是去世不久的藥聖李東璧之外,醫術的傳承是逐代遞減的,而且彼此的交流非常的稀少,來到買活軍這裏,大家互通有無一總結,我這裏的絕症,你那裏已有了驗方,我那裏棘手的病症,你這裏早就知道了辯證的道理……這真不是什麼奇事!

買活軍這裏,卻又不同了,隻要你肯學,當真是就怕你累不死,赤腳醫生手冊便已是了不得的天界仙書了,上手便是能用的,他們大量地刊發出來,隨地都在賣,說句大話,哪怕隻是從師三五年的庸醫,有了這本書,也能在鄉間設館呢!

但這還隻是開始,赤腳醫生手冊學得好的,後續還有《生物學》、《化學》、《解剖學》、《內科》、《外科》、《寄生蟲》等等無數科目,正所謂學海浩瀚,武十三郎來到買活軍這裏以後,心裏隻有三個字:‘來晚了’。

他覺得自己從未如此快活過,在這樣的學校裏,甚至是被老師逼著考核學習,隻要願意,知識便是豐沛得隨處可以獲取,這種感覺,在敏朝如何能夠想像?如何是除了家學之外,再難找到同行互通有無的敏朝大夫,可以體會到的感覺?

也並非隻有武十三郎是這樣的醫癡,他的同學中,多得是手不釋卷的學狂,若不是要保護眼睛,隻怕他們是會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這些醫生,很多都是從鄰近的省份,舍下了原本穩定的家業趕到這裏來的。

他們得到了《赤腳醫生手冊.一》之後,知道了買活軍這裏慷慨地散播醫學,便立刻設法和私鹽隊取得聯係,或是驚險,或是順利地到達了雲縣,當時和議未成,說實在還是冒了一定的風險,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他們要探尋知識的心情是如此急切——對武十三郎他們這種人來說,你叫他們不學習,不鑽研,不去探索人體疾病的原因,如何同死神對抗……那你不如殺了他們,有多少人沉迷於榮華富貴,就一樣也有多少人沉迷於這種征服疾病、擊退死亡的感覺。

在買活軍的專門學校裏,這些醫癡毫無保留地交流著自己的知識,並根據《赤腳醫生手冊》上的知識,調整著自己多年來的方子,譬如對朱砂,既然它的毒性已經得到了明確的認證,大部分醫生現在開藥時,對朱砂都相當的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