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活軍自製的木輪自行車,大概是和顯微鏡一起推出的,聽說都是得益於高爐的溫度又有進展,也就是說,買活軍的合金技術再度進步了,在模具、鏜床、銑床上的精確度,也又一次的得到了提升,於是,本來隻能手工打製,每一台的機簧都有所不同的顯微鏡,現在便可以實現量產了。
這在實際應用上的意義是很大的,隻有量產的東西才能普及到一線,因為壞了的話,可以方便地找到同型號的零部件來修,而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也可以拿起就用,不需要每換一台機器,就要經過漫長的適應期。
買活軍這裏的東西,要說隻有一台的話,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到,但對大眾,尤其是對醫生來說,隻有一台是不夠的,重要的是所有人什麼時候都能用上——隻要有一個人用不上,那就會有一個人因為這用不上而死去。
因此,醫生這個群體,哪怕是在買活軍治下,也是最緊迫、最著急的一群人,當然,也有許多醫生滿足於知識上的一點進步,但更多的醫生卻因為看到了技術的可能,而感到分外的焦躁。專門學校的一些老師便是如此,他們雖然是醫生出身,但卻又拋棄了這個職業,不再實地接觸病人,而是回身搞技術,搞發明創造去了。
甚至連武十三郎都有這樣的想法,在曆史上的這個時刻,先進的,能普及的醫療器械,先進的生產工藝,甚至於說先進的,培養新式醫生的體係,這才是真正‘活萬人’的上等醫術,一個青黴素,一個牛痘,不知道就救活了多少人,和辨證切脈相比,這種技術上的進步,所能影響的範圍實在是要大得多了!
木輪自行車,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一位前任醫生無意間實現出來的——不能說發明,因為自行車已經有了,隻是買活軍本來沒有自產它的能力。最開始,是連鋼製的輻條都無法打造出來,機器沒有那樣的精度。
之後則是滾動軸承、飛輪,甚至連至關重要的東西——座墊下的小巧彈簧,買活軍一開始都是無法製造的,這些東西要求的都是模具和機床的精確程度,就像是蒸汽機,蒸汽機要做得小,部件跟著小型化,對這些東西也都有要求。
鐵水的溫度越來越高,合金的種類越來越豐富,機床上所用的車刀鑽頭也就越來越鋒利,熟練的車工越來越多,彈簧、飛輪的量產速度也就越來越快,越做越小,對於一般的百姓來說,他們看不到全貌,隻能看到機械廠拿出的產品越來越精細——雖然和仙器相比,還是有那麼些拙劣與粗獷,甚至價格也便宜不到哪裏去,但有一點是好的,那便是買活軍能夠自產的機械產品,任何人都可以來買,是不必考核政審分的。
譬如這木輪自行車,空心鋼管的車身,輻條也是鋼的,還有能活動的車頭,這東西造價不低,售價也不低,在五十兩銀子上下,但即便如此,那也比兩千兩銀子的仙自行車要便宜了多少倍那!現在,凡是新占之地,發放給衙門的自行車都是這種,仙自行車便再也不發了,凡是之前發放的仙自行車,如果壞到不能修了,也要換成這種騎起來難免還是有些顛簸,也要比仙自行車更沉重得多的土車。
這種土製木輪車有什麼好處呢?大概也是有的,因為用的都是鋼管,份量十足,比較皮實,壞了也容易修,實心的木輪子,騎在水泥路上有輕微的顛簸感,騎在石板路上那是給屁股做按摩——但實心的木輪子在土路上騎,不必擔心被小石子劃破輪胎,走遠路更能放心,壞在路上的可能性不大,對要下鄉的郵遞員來說,是個好消息。
當然,如果沒有彈簧的話,土製木輪車恐怕也是很難普及的,彈簧的減震,在很多地方已經顯示出了自己的作用。如今很多地方,載客馬車都已經安上了彈簧,那些要走遠路的人,寧可多掏一些路費也願意坐這樣的車,因為有了彈簧,在水泥路上行駛的馬車,甚至平穩到了可以在上頭寫字的地步,舒適度絕對是沒有彈簧的車子無法相比的。而在買活軍之外的地方,乘車走官道的感覺,現在買活軍這裏的活死人,很多已經接受不了了。
就木輪車來說,還有相對更便宜一些的車子,主要是軸承和飛輪用的是次一等的機床,比較脆弱,便走不得鄉下,這樣的車子隻要十兩,在城市百姓中非常暢銷,因為他們現在每日都要移動,從家裏去上課、上班,對於代步工具的需求自然比以前旺盛得多了。而且,雖然不是人人都能買得起,但貨也不多,供不應求,銷售依舊火熱,武十三郎他們騎的還是醫院的公產,專給大夫在兩個醫院之間趕路用的,他們自己想買自行車,暫還排不上號呢!
有了自行車,在兩個醫院之間穿梭那就方便了,自行車沿著路邊的自行車道飛快地踩著,不斷地按著鈴鐺,提醒越線的百姓們避讓——買活軍的馬路上現在劃了車道和人行道,用白線區分,行人和車輛是不許互相占道的,倘若是在車道上被撞,不但車輛不負責,行人還要賠償車損,因此百姓們讓行得都很主動,一聽到鈴聲,便立刻挑著擔子回避到了一邊去。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慢慢地往城裏的市場走去。
七點多八點,城裏的早市都快散場了,這時候進城,應該是遠處村裏來賣貨的,趕今天的晚市,隨後憑著村裏開的條子,到買活軍官營的‘村民進城客棧’中,用兩文錢便能住一晚上,還能洗個澡,第二天趕了早市之後,如果把貨物賣空了,那還能辦點自己的事情,譬如很多人便會選擇到醫院來看看,為自己看病,也開些成藥回村,多是一些止瀉、退熱的成方,這些村民多數在村裏都是有職務的,是用村裏的公款來買藥,有時候村民自身,便是來學校裏進修過的赤腳大夫。
當然,這樣的醫生水平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很高,但,至少要比以前好,武十三郎來了買活軍這裏以後,已經明白了其中的意義:隻要比以前好一點,就能救活許多人的命。
沒有大夫的村子裏,有了一個赤腳大夫,原本懂得一些似是而非的醫理,半巫半醫的老農、農婦,來專門學校進修過之後,學會了新的衛生守則,帶回了產鉗和《赤腳醫生手冊》……每多一個這樣的赤腳大夫,便會有許多條生命因此活了下來,買活軍就是這樣,通過嚴酷的規矩和不斷的,幾乎是強製性的教育,一批又一批地在這片土地上,和閻王爺在搶人那。
因此,買活軍的醫院,一向是人滿為患的,而且他們的醫院賣得最好的是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主要由甘草、陳皮這些萬金油的藥材製成的養生丸,有些甚至就隻是麵粉糖丸子——
這倒不是醫院坑人,而是很多時候,百姓來看的病,或者治不好,或者壓根沒有必要吃藥,但百姓們是不願白跑一趟醫院的,既然支付得起藥費,多少也願意開一些便宜的藥回去吃,因此醫院便開一些低價的藥丸子給他們,隻賺一點點極便宜的利潤,讓他們帶回去吃了養生用,很多百姓吃了以後,都覺得身上見好,於是這些養生丸便更加暢銷了,還有人多買一些,私下賣到鄰省的村子裏去的,聽說到了外省,要一百多文一小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