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買活軍的婚戀現狀,那就不得不先說說買活軍治下如今的人口了,買活軍之前拿下臨城縣時,人口才剛剛破萬,但現在,算上各地前來做工的百姓,活死人實際上已經超過四百萬,至少常住人口也在三百六七十萬上下——這還是曆年來天災人禍,餓死不少人的結果。
倘若是在十幾二十年前,這個數字隻怕還要上浮個三成,當然了,這也是因為買活軍這裏不收人頭稅,反而有很多和戶籍相關的福利,因此很多隱戶都沒有繼續隱匿的動力,出來上了戶口,這四百萬人裏,原本的隱戶至少占了有六七十萬,一來一回,人口數量反而和上一會大造冊時統計得差不多了。
這些數字,買活軍有時也會公布在買活周報裏,顯示出其治政的不同,而且他們還會公布年齡、性別這些數據,有心人自然可以從中解讀出許多和自己相關的信息:在買活軍的活死人中,如今男女比例大約是六成比四成左右,按照周報的說法,這已經是全國甚至全世界最為健康的性別比了。歐羅巴那邊倒是不溺嬰,但女嬰長大成人的概率更低,成年女子早夭的可能性也更高,因此,在歐羅巴,窮漢子也是一輩子都討不到老婆的。
但是,六比四,是算上幾乎是五比五的新生兒性別比,勻過之後的結果,而且也有很多老嫗來買活軍這裏討生活,在十五歲到四十五歲這個年齡段,男女比例依然是不樂觀的七比三,並沒有太多的改善。
的確,買活軍在不斷的運女娘進省,但是一個女娘往往攜帶了一個家庭,其中也有男性,大家很容易就能發現,女娘的絕對數量上升了,但是,隨著人口的不斷擴張,比例反而還在不斷被稀釋,並不像是吏目們說的那樣,男女比例趨於平衡,因為似乎連衙門都低估了男性流民來買活軍討生活的熱誠。
自然了,對於本地的百姓來說,他們還是很支持這個決策的——說實話,也由不得他們不支持,福建道大部分地區都還沒擺脫新占之地的定位呢。
買活軍對新安島和壕鏡的占據,並不算是完全的統治,他們還要給敏朝分賬,因此不算是領土擴張,因此,福建道很多百姓熱情支持買活軍下南洋開拓,因為這也關乎著他們自己的前程。
不過,從婚配角度來說,初來乍到的女娘想要結婚,肯定是更願意找本地人,因此對本地的男丁來說,這始終還是一件好事,而且大多數百姓因為能做房東了,對外來者也還算是比較友好。
但是,如果拋開籍貫的角度,光從性別來說,男人找媳婦的難度隻能說是有所降低——在外頭見得到女娘了,不像是從前,女人仿佛是一種奢侈品,出現在他們麵前時永遠都有主人的保護,沒有足夠的身家,便隻能遠遠地看著。可見得到和娶得到是兩回事,結婚依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哪怕是從數學概率來說,也一定有一半以上的男人娶不到老婆。
而且,還得考慮女娘暫時不想結婚的情況,買活軍這裏不許人口買賣,人販子是要抓去吊死的,不論是從外地買人過來販賣,還是從本地誘拐百姓販去別處。在本地,最大的人口貿易者是謝六姐,她的私鹽隊用鹽和糖換回了無數女童,毫無疑問,這些女童是要為她做活的。
她們的地位和活死人們非常平等,因為活死人個頂個也是謝六姐的奴才,他們在法律上來說根本無法擁有自己的奴隸,要別人幫他們做任何事情都隻能通過雇工的形式——雖然政治課本上也說了奴隸製的邪惡,和現有的製度似乎形成了微妙的反差,但是,百姓們一向是不會很把衙門裏喊的口號當真的,他們隻看執行,執行上,買活軍就是不允許賣身契的存在,隻允許雇工合同。於是,也就不存在通過賣身契占有性資源這麼一回事了。
既然老婆買不來,那就隻能是去談婚書,請媒人去相親了,這裏毫無疑問也就存在著全新的博弈——僧多粥少,可不就要看條件了。現在,就黃夫子的了解來說,泉州城裏到了年紀的單身漢,倘若在泉州沒有房子,沒有一份一日四十文的工,那是不好說親的。
不要說什麼有情飲水飽,在這個時候,越是老式的人家,對婚姻的要求也越務實,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一個長相周正、四肢健全,一日可以賺到二十五文的女娘,如果肯簽一份相對老式的婚書,在婚介所裏至少都是匹配有房有好工的兒郎,彩禮也已經上浮到了二十兩,甚至對嫁妝沒有絲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