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火攻專家,蘇寧在大唐軍界的火攻水平是值得肯定的,或許現在聲名不顯,但是越到後來,蘇寧率領部隊打仗就少不了火,這也是蘇寧對於火藥武器的一種執著的體現,火是一把雙刃劍,能殺敵,也能傷己,能讓人類生存下去,也能讓人類自取滅亡,沒有火人類無法生存,全是火人類也無法生存。
正是因為火的出現和利用,才讓原始人類拋棄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進入了文明時期,吃生肉和吃熟肉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認為是文明和野蠻的分界線,雖然這個分界線很模糊,但是依舊是一種分界線。
把火運用到戰爭當中,並不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火攻和水攻是火藥時代到來之前殺傷力最大的兩種攻擊方式,或者說就算是在現代戰爭當中,火攻和水攻依然有其地位,試想一下,一支全副武裝的軍隊,在行走到某一大壩周圍時,大壩爆炸,鋪天蓋地的大水席卷而來,這支軍隊就算全是裝甲軍隊,也斷然沒有生路。
人類可以利用水火,但是永遠無法掌握水火。
火攻戰術和水攻戰術長期以來都在戰爭領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種各樣的戰術層出不窮,但是始終無法脫離水和火,或者說,是否善於利用周邊環境作戰,也是名將的評判標準之一,蘇寧還沒有利用水作戰過,但是他的火攻之術,可以說非常出名,別的不說,火燒陰山,至今為止接近陰山周邊都能聞到燃燒的氣息……
而如今,在蜀中,一片大峽穀中,蘇寧那舉世聞名的火攻之術又要再一次的體現它的威力了,而且這一次的火攻之術還比較特殊,是用一種新的工具進行的,這種工具進行的火攻,無法用水去撲滅,這要是沾染上一點,要是沒有專業手段,基本上沒有活路,專業手段隻有蘇寧一人掌握,而要是用在野蠻的僚人身上,僚人是不會有活下去的機會的。
通過這一場戰役,蘇寧要告訴所有人一個科學道理——不是什麼東西著火了都能用水去撲滅。
也幸好是山中獵戶,家家戶戶都有動物油存著,一缸子又一缸子的油被抬來之後,所有戰士都咽了一口口水,油這個東西在大唐還屬於奢侈品,他們也就在軍事大學裏麵可以吃到加了油的飯食,出了軍事大學,很多地方的菜不僅僅不是炒著吃的,還沒有油,幹巴巴的。
對於這個問題,蘇寧也曾經思考過,要是食用油走進了大唐的千家萬戶,那麼大唐的糧食消耗量可以大大降低,沒有油水的情況下,平均一個成年人要吃三四碗糧食甚至五碗左右的糧食才能吃飽,否則就像沒吃東西一樣,餓得慌,而現代人類吃了加了油水的菜,再吃一碗飯差不多就夠了,沒有油的話,古代一個成年人一天兩頓飯平均需要八碗糧食,而現代一個成年人隻需要兩碗糧食。
四倍差就這樣產生了。
副食品的缺乏也是導致大量糧食緊缺的原因之一,古代長期無法保證溫飽的情況,也可以歸類於副食品的缺乏,尤其是油水的缺乏,一直到宋代之前,普遍食用的植物油都還不存在,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芝麻,被稱作胡麻,可以榨出油,這是曆史上記載的最早出現的可以食用的植物油。
但是不能忽視的是,糧食都不夠吃了,都沒有足夠的土地和人手去種植,那麼哪裏能有足夠的土地和人手去種植生產足夠人們食用的芝麻油呢?芝麻油這種植物油很長一段時間內隻能作為奢侈品,和動物油一樣,芝麻本身不貴,但是榨成了油,就不是尋常百姓消費得起的了。
主食尚且不能保證產量,在古人的眼裏,何談發展副食?或許那些皇帝大臣們都沒有注意到,他們吃一頓飯所需要的糧食數量和普通百姓吃一頓飯需要的糧食數量有什麼樣的差距,副食品的大量生產和保證供應,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緩解糧食危機,糧食,並不是唯一的食品。
大唐已經接受了以稻米為主,土豆為輔的糧食基本生產格局,肥沃的土地種植稻米,貧瘠的土地一年一個輪換種植土豆,保證大唐的百姓不會餓死,但是這需要的產量何其多也?現在不缺乏,可是人口一旦上漲,糧食危機必然出現,那個時候,低生產力和高需求量之間的矛盾將無法調和。
但是油這樣一種非常重要的副食品,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宋朝物質生產極大豐饒的時代,中華曆史上最富裕的時期,油這個東西才真正的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但是價格依舊不便宜,吃一頓帶油的東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油還是屬於上層統治者的專享。
沒有足夠的土地和人手去種植油料作物,光靠動物油,可行嗎?蘇寧現在可以用大豆製作醬油,也有製作大豆油的方法,但是大豆油在這一時期是不存在的,豆子被普遍用來做豆腐,哪有榨油的?大豆產量嚴重不足,根本無法做油,醬油製作的紅燒菜係列也一直都是味仙居當中價格最昂貴的菜係。
沒有產量,沒有意識,人們還停留在動物油才能吃的思想時代,芝麻這個東西被很多人忽視,根本不當做油料作物,也沒有人意識到油要是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對於大唐而言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