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兵,始於西魏、北周,其後曆代有之,屬於地方鄉社義兵武裝。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蜀、南漢等割據政權都曾設立過。
大周在太祖郭威廣順年間設立。
鄉兵一般是在幾戶中選取材勇者一人為之,其餘民戶供給兵器糧草,但不脫離農業生產,在所在地農閑秋冬時節訓練,教閱時才發給錢糧。
鄉兵按照禁軍編製以指揮、都兩級編成,大部分征召為主,少數是自行招募。
天下一統後,因太平無事,鄉兵除了邊地有所保留外,內地大都廢除了。
現在各地匪患四起,官府要求重建,民眾心裏願意組建鄉兵,因為保衛鄉裏就是保衛自己。
但是置辦兵器、準備糧草可是一筆大的開銷,看裏正的意思,縣裏是不準備出了,負擔隻能壓在鄉民自己身上。
再者,當了鄉兵,平安沒事倒好,若縣裏有了匪患,鄉兵可是首當其衝的,那可是要拚命的。
“好了,大夥不要多說廢話了,這是巡撫衙門定下的事,誰也擋不了的。”
武四爺是武家輩分威望最高的,知道鄉兵征召是不可能抗拒的,用力敲了敲桌子,止住的吵吵鬧鬧的鄉民。
“咱們村戶籍有一百八十六戶,所以需要出一十九人,大夥看看怎麼選吧。”
韓氏族長韓七爺是個精明的老人,他撇了眼裏正,說道:“咱們漁村多的是好漢子,選人的事不急,俺看還是先說一下錢糧的事吧。”
吳家的族長是個長著山羊胡的老頭,眨了眨眼睛,也附和道:“現在村裏每家都不好過,錢糧的事是得先商議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
聽完兩位長輩的話,廟外一百多雙眼睛齊刷刷的看向丁裏正。
往常每年若是鄉裏有如燈會、廟會等盛會時,一般是幾個村裏田地多的大戶出大頭,其餘各家派分子意思一下。
鄉兵是保衛家鄉的名義征募,在鄉民看來,這也算鄉裏的私事。
丁裏正眼角不自然抽搐幾下,這是要他出麵帶頭出錢,這怎麼可能,沒有這樣的道理。
這群人想的太好了!
丁裏正腦子轉了轉,道:“各位的難處俺也知道,劉家村劉員外家田地最多,待俺和他商議一番,讓他出一部分,大夥再湊一分子,這事就能成了。”
劉員外就是武安嫂嫂劉氏的爹爹,是附近最大的富戶,死道友不死貧道,丁裏正自然拿他擋槍。
不過,據武安所知,劉老爹是個生性吝嗇的土財主,除了對兩個兒子無底線的好外,在家裏就是對幾個親生的女兒也一般。WwW.com
讓視財如命他多出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再者說劉家是武安的姻親,鄉民就是看在武家的麵子上,也不會多說什麼。
果然附近鄉民聽他說起劉員外,都回頭偷偷看了眼武安站的位置,都知道得罪不起他,武二郎的在村裏可是很威風的,惹出他的脾氣發起瘋來,沒人能吃住他的拳頭。
以前還有父兄管束著他,現在可沒人能攔住他,還是少招惹為妙。
武安在後麵聽到這裏,明白這老東西果然不好對付,一句話就堵住眾人的嘴。
對於這老貨利用自己,武安心裏很不舒服,這是替他招怨,臉上卻平靜的很,隻是抱著胳臂在胸前看戲。
三家族長自然也不願結怨武安,武四爺直接道:“錢糧的事大家還是要出的,鄉兵的事是當務之急,誰自願當的先站出來,看看人數多少再挑選。”
“四爺,先給我報名!”
正當鄉民三三兩兩的討論時,早已想清楚的武安大步從後麵走上前,率先出聲應召。
“還有我們三人。”
韓潮、吳玉寶和韓湧三人自然是以武安馬首是瞻,雖然心裏有疑惑,但還是緊跟隨在後麵也大聲應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