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斯大林對征求意見的*說:你們有一個現成的總理--周恩來.總理又何止是總理,他身上所擔當的責任,早超出了總理的範圍,而他又不僅擔任這一個職務.至於在"*"那危難之時的重任和辛勞,自不待言.王冕筆下的素梅,縱是"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裏春",也隻是和作者本人一樣的清高和孤獨;總理則遠遠超出這樣的境界.
四
"瓊姿隻合在瑤台"
梁衡在《大有大無周恩來》中道:"恩格斯在馬克思的墓前說:‘他一生中有許多敵人,但是未必有一個是私敵.‘這句話用在周恩來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的確,總理將他的一生獻給事業,在他,沒有任何私人的恩怨.有一部電影:《周恩來--偉大的朋友》,其實在老百姓心中,總理又何僅僅是朋友?媽媽說過,總理逝世的消息傳來,就像自己身邊的一個熟悉的人突然不在了.
沒有親身體驗過總理的關懷,在父輩,祖輩的口中,隱約聞悉,逐漸的,腦中形成了總理的形象,一個讓人無法忘卻的形象,而這,在很多人都體驗到,中國人民對總理的愛,能夠延續到今天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本身就昭示著總理的魅力,總理的魅力,也決不隻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中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他身上所集存的融傳統道德準則和現代做人標準為一的氣質,散發著永恒的吸引力.我們往往覺得總理是完美的,而這種完美,恰恰是由於他契合了我們心中潛藏的對傳統價值觀念的認同:忠,義,禮,信……總理的一生,一個**人不懈奮鬥的一生,卻著實展現了這樣的風範,而人們做看重的,往往就是道德上的完善.或者說,總理所做的,是人們所理解的**員該做到的,也是中國所需要的.
一直覺得,總理的一生,不可思議,一個人怎麼能夠達到他那樣的優秀!少年才俊,往往早衰;中年得誌,往往驕妄;老年出色,往往固執--總理卻始終如一地恪守自身的準則.從淮清到沈陽,到天津,從中國到日本,歐洲,從上海的激越與恐怖到瑞金的鬥爭與猜疑,從長征的艱難歲月到延安的烽火日夜,從農村的通宵達旦到城市的夜以繼日,總理的意誌始終那樣堅強,總理的精力始終那樣旺盛,總理的心胸始終那樣豁達,總理的目光始終那樣敏銳,總理的感情始終那樣豐富.這樣的人,是中國的幸運,也是人類的驕傲.
聖誕夜,南京下雪了.輕輕柔柔的雪花,紛紛揚揚地飄灑,天地間所能見到的,就是這樣的精靈.那一刻,突然想起總理,覺得這樣的季節裏,應該去梅花山,在披雪的梅花叢中,為總理祝福.那一刻,也想起家中的海棠,海棠花在嚴冬,依然開放,海棠花的每一片花瓣,都寄托著對一位偉人的哀思.
祭文末了,往往道:"尚饗".這不是祭文,這是在總理忌日之前,對總理說的話,總理,其實那年的清明,中華兒女已經對你說了那樣多的話.我沒能夠趕上為您送行,但是,在我心中,在所有人心中,都還有一句話要對您說:總理,你好好休息吧.
冬日雪飄,南京城為總理致哀.
金陵梅開,後來者向逝者傾訴.
原載於2003年1月《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二十七周年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