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情韻(2 / 3)

回答我們的,不過是山的靜寂,海的嗚咽;不過是亙古的凝重,天籟的沉默.然而,上天不知道,曆史不知道的事情,人民知道——

周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無須暴雨,隻微風過處,便可聽見他清晰的,熟悉的,爽朗的笑聲;無須晴朗,隻陰霾之下,亦可感到他溫和慈祥的鼓勵,安慰.

"半隨飛雪渡關山"

然而我知道,一月八日,畢竟是要到來的.那一天,所有的悲痛將凝成永恒.

26年前的那天,護士的一個遲疑,答複了人們所有的詢問,擊破了人們所有的希望.

奇跡沒有能夠出現.

奇跡沒有出現,也許隻是為了證明他所堅持的辯證法是正確的;生死之輪替,本為必然.

奇跡沒有出現,也許隻是為了給人們一個寬慰:你們的總理,終於可以好好好地休息了.

奇跡沒有出現,也許隻是為了告訴人們:總理放心你們,總理相信你們能夠做到一切.

"散作乾坤萬裏春"

總理完全可以活到我出生的年歲裏,那時,他才不過85歲.但他比這走的還早,1976的冬天,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記不清是誰說的了:"總理是在病床上熬死的."

"熬"這個字眼,讓當時的我感到震驚,雖然早知道總理最後的歲月中的艱難和痛苦.1975年,他抱病參加人大會議,做《政府工作報告》,那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麵,照片上的他,瘦削得讓人感到顫抖,誰能想到,就是這樣瘦削的老人,維持著中國"*"中長時間的秩序.*上台整頓,沒多久就倒了,最高指示下發,總理還得維持著那攤子.人道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總理卻硬是用他的肩膀,把一切扛了下來.中國沒有了周恩來,"*"給中國帶來的,就不僅僅是現在這些了.

人們總是用蒼白去形容生病的老人,總理卻不是,即便在那樣的折磨中,他仍然是那樣的精神矍鑠.這,不是裝的,這是一個偉大的老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總理也累,總理明白自己的苦肯定比我們更深,然而,他什麼也沒說,他為共和國,為他的事業,奉獻到最後一息."難酬蹈海亦英雄",總理選擇的卻不是蹈海,而是赴湯蹈火直至生命的末了.他覺得那是他活著的意義所在.

人活到這樣的境界,縱是天塌地裂,也阻擋不了.

小時候讀總理,更多的是感動,感動一個人竟然能夠活到那樣的份上:為了人民而放棄了自己的一切.在我們,人民這個概念很虛,虛得讓我們感到這不過隻是一個政治名詞罷了.但總理不是,總理做的就是他所認為該做到的為人民公仆,總理就是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出一切.大家都在小時候讀過《十裏長街送總理》,想一個不為人民著想的人,不為人民著想到至微至細至誠至真的人,怎麼能得到那樣的如雨之淚,如湧之泣呢?

長大後讀總理,是在文件中,講話稿中找尋那個偉岸的身影.現在這個年代,文字的東西作假的太多,什麼冠冕堂皇的話,都是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能信什麼?總理不是,隻要看一看他那言辭懇切的話語,你就馬上相信他的真誠,果決,堅毅.去年冬天,在走道昏暗的燈光下讀《周恩來外交文選》,那些言辭,讓你回到當年激蕩的環境中去,你可以感到一顆偉大的心是怎樣跳躍的.在和美國青年訪問團的談話中,那是親切,友善,真誠,風趣,在亞非會議上那著名的"求同存異"的即興演講,飄溢著大國領導人的義正辭嚴和虛懷若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