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節 進攻(1 / 2)

聯勤盡管在封川縣設立兵站,囤積軍火彈藥,但是這東西轉運來起來不但有聯勤的運力問題,還有安全性上的麻煩。黑火藥的穩定性遠不如各種猛炸藥。所以轉運采取多次少量的方法,補給就更為緩慢了。

要是一次猛攻拿不下來,第二次突擊他們能依賴的炮火就會大幅度下降。士兵就隻能靠投送炸藥和白刃突擊來作戰了。

在第3營和攻城炮兵連登陸梧州城南修築工事的同時,楊增的第8營在桂江西岸的珠山腳下登陸。

盡管他們做好了戰鬥準備,但是附近山上的明軍並沒有乘著他們登陸的時候發動襲擊,隻有一部分士兵迫近觀察,負責外圍警戒的輕步兵一射擊就立刻丟下傷亡人員逃走了。

第8營已經提前吃過午飯,並好好地睡了兩個小時覺,正是精力最充沛的時候。按預定作戰計劃,梧州攻城戰的第一槍會由第8營打響,此刻士兵們個個磨拳擦掌,戰意高昂。

按照旅偵察連提供的報告,珠山無明軍守衛,隻配備了少量的哨所人員,也無工事。北麵是明軍重兵駐紮的榜山。珠山海拔最高隻有11米左右,而榜山的最高海拔也隻有38米左右,隻能算是丘陵,但是在這梧州城周邊算是製高點了米,比對岸的梧州城西牆要高得多。即使是冷兵器軍隊作戰,榜山也是梧州城外的重要支撐點之一。

按照旅偵察隊的報告,榜山和周邊有大約一千人的明軍集團防禦,戰鬥力不低,尤其是裏麵有熊文燦的“新軍”,裝備著南洋式步槍,而且使用者的火力發揮水平不錯,射擊準,開火時機掌握也比他們以往遇到的明軍強。

另外,這支明軍還混合裝了大量的輕型佛朗機炮――這種輕型佛朗機炮與其說是“炮”,不如說是重型火繩槍,盡管笨重,但是在射擊速度和殺傷力上表現不錯,如果步兵突入到射程之內,這東西就能給步兵大量的殺傷。

明軍照例還混合裝了大量各式各樣的火器,這些東西的威力參次不齊,但是隻要在適當的時機發射,還是能給進攻部隊相當大的殺傷。從偵察兵的幾次試探性偵察來看,榜山的明軍比以往他們遇到的各種武裝都要“沉穩”,很少隨意開火,而每次開火都能形成瞬間大量的火力投射,在近距離往往能一下子壓倒輕步兵的火力。最關鍵的是,明軍修築了壕溝和工事。

明軍在戰鬥中“築壘挖溝”並非新技術,在明末與後金的戰鬥中,為了對付後金的重裝步騎兵的衝擊力,多采用野戰築營,以火器拒守的戰術。八旗往往要等到明軍隨軍火藥彈丸用淨才會發動衝擊。

楊增在珠山上設立了臨時指揮所,他用望遠鏡仔細觀察了對麵明軍的陣地。明軍的壕溝依山而建,大體呈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有兩層。楊增看到的正是這個四邊形工事的其中一個尖角處,楊增感歎,這奸細還真是行家裏手,伏波軍構築戰壕等野戰工事的方法、思路都學到了位。

榜山東、西、北三麵陡,僅南麵一麵較為平緩,而榜山陣地最長的一個尖角就位於南坡上。要攻打這個尖角,從正麵進攻,雖然坡度較緩,但要麵對尖角兩邊的全部火力,從側麵進攻的話,坡度太高,又容易給打下去。

第8營要攻占榜山必須仰攻衝擊,除了榴霰彈之外,負責支援他們的旅炮兵的加農炮和榴彈炮都很難有效的攻擊躲在榜山山頂壕溝內的明軍,而不能落在壕溝內的霰榴彈,對明軍的殺傷隻能說是聊勝於無。壕溝這種低技術手段被認為是防禦炮火的有效方式。

當然,要攻擊戰壕也不是沒有辦法,那就是用臼炮――這種迫擊炮的前身彈道彎曲,對壕溝的攻擊非常有效。但是因為臼炮沉重,射程又近。除了在攻城炮兵中裝備大口徑臼炮之外,野戰炮兵完全沒有裝備。一時半會也等不及後方調運。

要是在從前,楊增會毫不猶豫地下令部下上刺刀衝鋒,直接擊潰窩在壕溝裏的明軍。但就偵察報告來看,明軍不但兵力和第8營相當,裝備的火器和弓箭也很多。明軍躲在壕溝裏麵,目標極小,掩護大部隊衝鋒的輕步兵幾乎打不中任何東西。而敵人一旦在壕溝內開火,不論火器齊射還是弓箭拋射,都能給衝鋒的步兵以重大殺傷。

從偵察兵的報告來看,明軍的戰鬥意誌不錯,軍官指揮得力,訓練也有章法。以往全軍突擊式的常規的衝鋒雖說不一定失敗,但是肯定會付出很大的傷亡。

盡管首長們多次強調,打仗不用太顧忌傷亡,必要時要果斷的投入兵力。但是楊增是伏波軍的老人,深知當年首長篳路藍縷,一手建軍的不易。這點“本錢”首長是要用來打天下的,少死一個好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