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持反對者仍為大多數,劉宏起身俯視群臣:“若卿等能如曹節般散盡家財為國籌集軍費,我便依了你們之言。”
劉宏此言一出,德陽殿鴉雀無聲。
望見朝臣反應,劉宏內心冷笑一聲,便轉身離殿。
北伐鮮卑之事,由此而定。
……
這一日,楊明正與楊琦商議何日前往北海,卻收到蹇碩差人遞來的口訊。
楊明不由皺起眉頭。
“出何事了?”待傳訊之人離去,楊琦便開口問道。
“陛下欲讓我隨軍北伐。”楊明開口道。
“怎會如此?”楊琦臉色大變。
此次北伐他也反對,他為侍中,對邊境局勢了然於胸。
桓帝時期邊郡尚與鮮卑互有勝負,現在隻剩被動防守,無論戰力、士氣皆為穀底,強行出征勝機渺茫,隨軍北伐九死一生。
楊明這是剛剛出了虎口,便又要入那狼窩?
“曹節進言。”楊明接著說道。
楊琦聞言沉默,這便是宦官報複。
楊明也陷入思考。
他也預料到宦官們會報複,隻是沒想到來得那麼快。
在雒陽他是安全的,因為他死了的話明擺著就是宦官動的手。
但等出了邊境,就算還是不敢明著殺他,要弄死他方法很多,比如安排他和田晏或者夏育一路什麼的。
這種操作不管是史書還是影視劇裏麵,都很常見。
他此時的處境,大概也是無人敢對抗宦官的主要原因。
劉宏依靠宦官掌控皇權,宦官們耳邊風吹起來,士人根本無力對抗。
“阿父去尋叔父上書。”楊琦說著起身,他也想到這些,自不可能看著兒子白白送死。
“父親。”楊明喊住了他,“前幾日大朝會,天子說了曹節等中常侍募捐軍費一事,宦者捐錢,士人出力,上書恐怕隻會適得其反。”
楊明還有一事未言,那捎信之人還說了呂強遭遇,中常侍捐錢之事並未通知呂強,結果劉宏發現十二常侍唯有呂強未捐,對呂強疏遠不少。
曹節的手段,比想象中還要厲害。
楊琦也反應過來,無奈坐了回來。
二人皆未再言,良久,楊琦歎了口氣:“這該如何是好!”
“父親,兒殺王甫便早料會有這般境地,隻需見招拆招即可。”楊明的眉頭已經舒展開來。
看見楊明模樣,楊琦麵露不解,接著便問道:“如何拆招?”
“曹節等人所願,無非是想以軍令挾我,逼我身陷險境之類,故我隻需自請為別部司馬即可。”楊明回道。
東漢軍製,以五為倍數,五人一伍、有伍長,十人一什、有什長,五十人一隊,有隊長,百人一屯,有屯長,五百人一曲,有曲軍侯,曲上為部、有司馬,部上為營、有校尉。
部,為僅次於營之序列。
而楊明所說別部,又不在正部之列。
別部,有協助、機動之意。
用楊明前世的理解來說,就相當於獨立團。
楊琦聞言點頭。
如為別部,楊明在戰場便有了自主權,生還希望自然大增。
“那如何募兵?”楊琦仍是擔憂。
此時漢庭已盡募可戰之兵,若自請為別部,則需額外募兵,兵源便成了大問題。
若招流民為兵,戰場必然一觸即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