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拆招(3 / 3)

楊明宛然一笑,開口說道:“三河騎士。”

所謂三河,便是河東、河內、河南三郡,而三河騎士,指三地世家子弟,即為良家子。

漢以經學治天下,良家子打小就要學“六藝”,射、禦這種都是基操,隻要稍加訓練便可成軍。

楊明能想到這些,也與他前世所知有關。

曆史中黃巾之亂,盧植帶走了雒陽的主力北軍五校去討伐冀州黃巾主力,皇甫嵩和朱儁去討伐汝南黃巾,領的主力便是三河騎士。

漢代的貴族子弟,即便到了末年,和大明、大清也不是一個概念。

“可!”楊琦聞言大喜。

……

半月後,朝廷起複田晏為使鮮卑中郎將,正式開啟北伐鮮卑之戰。

按照計劃,使鮮卑中郎將田晏領兵一萬,自雲中郡出兵;使匈奴中郎將臧旻與南匈奴單於一道領萬餘匈奴騎,自雁門出兵;護烏桓校尉夏育領兵一萬,自代郡出兵。

三路大軍,共計三萬餘人。

當然打仗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當由役夫用騾馬運送糧草、物資先往三郡,接著才是各營集結、開拔。

無論糧草,還是大軍,都需要時間,這準備時間大概需一至兩月。

這便意味著,戰事真正開打也要到七八月份。

所以鮮卑必然會有所應對,就看屆時雙方將領如何排兵布陣。

在戰事開啟不久,楊明便收到詔令,命他為假司馬,與田晏一路。

假司馬,若本部無司馬,則假司馬代司馬之權,若有司馬,則假司馬便為司馬佐官。

楊明的情況,顯然屬於後者,有名,但無權。

詔令一下,楊賜便上書進言,以楊明不曉戰事為由,請以他人代之,天子不允,言:楊明為真英雄,為國出戰當仁不讓。

楊賜無奈,便再進言,望以楊明為別部司馬,自行募兵,劉宏應允。

因為時間緊迫,在得朝廷允許後,楊明便迅速在雒陽開始募兵,王氏兄弟為其左右手。

一時間,三河應征者無數。

察舉製能察舉的畢竟是少數人,不乏有誌有才卻無機會之人。

若換做平時,讓這些人從軍他們自然是不樂意的,畢竟世家子弟,不愁吃穿,誰願意拿命去搏軍功?

還不如在家等察舉或征辟機會。

但楊明募兵,那意義就大為不同。

楊明如今為士人最耀眼之新秀,一舉一動牽引萬眾目光。

而光,能照拂身邊之人。

若能跟隨楊明一同出征,那不比在家裏苦等更有機會?

幾日下來,應征者竟已達三四千人。

其中除良家子外,竟也有不少寒門子弟。

於他們而言,動機更加簡單,能建功立業最好,就算不能,也和楊明有了聯係,出頭機會便多了一分。

楊明並未應者皆招,而是以體型、弓馬嫻熟、品性等為要求,從其中遴選出五百人。

吳起有雲,兵不在多而在精。

不過在選人之後,他卻馬上遇到另一難題。

他去武庫領取裝備之時,武庫令回複:武器不缺,但甲胄隻能提供四成。

且還有關鍵一點:無馬。

有馬為騎兵,無馬便是步兵,區別巨大!

。您提供大神肉末大茄子的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