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楊明此時不得不站起身。
他要是看著二人血濺當場,傳出去也不是什麼好事。
趙延與童恢皆轉頭望向楊明,且均麵露不善。
“此乃萬歲亭侯,弘農楊氏楊明。”伏雅旋即起身介紹道。
他這話一出口,趙延臉色驟變,眼神閃躲,便如同那老鼠見了貓一樣。
且不說楊明昔日當街誅殺王甫,便是前不久,他收到從兄趙忠送來的信件,要家族子弟收斂行徑。
他此前並不在意,畢竟楊明遠在雒陽,與他有千裏之遙。
不曾想,楊明竟就這麼奇跡般出現在他眼前!
童恢則是麵露喜色,他正愁力量不足,楊明的出現無異於憑空給他增添了一大助力。
伏雅揮手示意二人坐下。
二人各有心思,趙延率先坐下,童恢也刀劍入鞘,坐下身來。
“此時正值蝗災橫行,二位此時關注重點難道不應是災情,以及可能會出現之疫情?”楊明接著問道。
童恢麵色一僵。
趙延則是麵色一喜,楊明這擺明了是在轉移話題,並非是助童恢來的。
他隨即開口道:“那依少君之意,此事當如何解決?”
這話一出,舍內幾人的目光均望向楊明。
楊明走到二人中間,他剛才那句話,要的就是趙延這個態度。
“依我之意,若真有冤假錯案,自然是要查的,可案件如此之多,又正值災荒,自不可能如此多一起查,可先遴選重要的一二先查。”楊明給出了方案。
這方案讓童恢與趙延皆陷入深思。
楊明的態度毋庸置疑,支持童恢查案,即支持律法,又站在士人一邊。
但此方案也給足了趙延回旋餘地,先是說冤假錯案,而非肆意定罪斂財,再是給了趙延準備證據的時間。
對二人而言,這都是可以接受的。
童恢不會因為不能查案而敗了名聲,而趙延也不會因此被治重罪。
至於後續,童恢若真有那能力,自然可以以一二件案子為突破口,治趙延的罪。
趙延真有能賣,也可以把所有案件的假證都造的天衣無縫。
但那些都是之後二人的鬥爭,就不是如今相持不下,甚至要血濺當場的局麵。
楊明看到兩人還未表態,於是又開口道:“二位莫不成是想繼續讓百姓看笑話嗎?”
童恢聞言起身,向楊明拱手道:“便依少君所言。”
他其實也很清楚,以趙延之背景,對峙下去也未必能如他所願。
楊明隨即看向趙延。
趙延也點了點頭。
“季尚,我竟有點餓了,我們回去繼續小酌?”楊明轉頭望向伏雅。
伏雅立馬起身,與二人行禮拜別,和楊明一起出了縣衙。
“此次多虧少君出手相助。”等上了牛車,伏雅拱手向楊明致謝。喵喵尒説
“希望童督郵能為百姓討回公道。”楊明回道。
捫心自問,他是支持童恢的,一百五十六件案子,這還隻是敢去檢舉之人,實際不知道要多出多少,不知有多少百姓因此家破人亡。
尤其這還是大旱之年,這跟王甫長安辜榷一事並無差別。
但是因趙延一人而放棄除曹節的上策,對他而言實屬不劃算。
所以這隻能靠童恢自己,他若真能以以此治了趙延的罪,即是為百姓除一害,也是為自己揚名。
等回了伏府,楊明並未進去繼續小酌,而是和伏雅拜別。
翌日,楊明帶著張遼,以及幾名護衛扛著束脩,隨伏雅一起上不其山。
“因古時‘不族’與‘其族’居住於此,因而取名不其山。”沿著山路拾級而上,伏雅也在介紹著與不其山有關之事。
“昔日秦皇巡遊至此,登不其山而望不其南城,取名‘城陽’。”
楊明聽得津津有味,這些人文故事,再加上如今鄭玄在此開學授課,這座不大的山倒是充滿傳奇色彩。
說話間,兩人已到了書院所在。
書院位於不其山東側,隻有一小道可進,此時有兩名弟子守在出入口。
“鄭公授課之餘與弟子一起耕種,設有義舍,凡求學者皆可用,但因先前有人混入其中,弟子便自發輪流守住入口。”伏雅解釋道。
楊明聽得點頭,鄭玄“客耕東萊”的事跡他也有所耳聞。
見到伏雅過去,那二位弟子皆躬身行禮。
“鄭公此時可在授課?”伏雅開口問道。
“夫子正在田間耕種。”一弟子回道。
伏雅聞言,便帶著楊明往書院後山去了。
楊明此時觀察了一下書院,確如傳言所說,不過一廟堂而已,且已有些年份。
從書院旁小路穿過時,他發現路邊牆角下間隔有序地種著一些奇怪的異草。
其株大如韭,葉長一尺餘,看著堅韌異常,他穿越那麼久還從未見過。
等走出小路,豁然開朗,眼前是一大片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