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節 山海兩路(2 / 3)

“既然財政形式如此嚴峻,為何還要增加向大陸的投資?”元老院的常委錢水協提出了質詢,“現在投入的資金,不可能在當年就收回本金,更不用說獲得足夠利潤了。”

“首先這個體係是個逐步建設的過程,不是一步到位。”坐在馬蹄形桌子中間孤獨的椅子上的是司凱德――這個體製雖然是商業-情報的雙體係,但是主要還是為商業服務,按照誰受益最大誰來回答質詢的原則就隻能由他上場了。

“這個體係主要是使用現有的成熟工商業企業,由我們牽頭來指導他們進行擴展性投資。”司凱德指出不管是即將成立的“萬有”,還是準備搞“大明屈臣氏”的潤世堂藥店,都是私人股份企業,對外拓展的資金也主要由他們來承擔。

“但是我們也有投資不是嗎?而且這個投資並非小數目。”

“當然。雖然我們的名義投資數額較大,但是實際的白銀資金投入是有限的……”

“你的意思是不是說:我們的投資隻是一種賬目行為?”

司凱德有點遲疑,過了幾十秒才回到:“如果你說的是資金的劃撥方式的話,那麼的確是的。”他緊接著補充,“但是我們同樣需要投入一部分白銀實物。隻是數目有限而已。”.伍2⓪.С○м҈

“不管怎麼樣吧,就萬有和潤世堂的投入,總額不會小於五萬兩吧?就按照你的合同投資額打對折好了。這筆銀子投下去,多久能夠收回成本――我不談利潤。”

“我想就算是巴菲特也不能說什麼時候肯定能賺到利潤。”司凱德說,“不過回本的時間是很快的。比如萬有的南北貨的生意。”

按照史籍資料、海軍的測算和商業部門的估算:使用傳統的沙船從上海到天津販運南北貨,大約兩個月可以完成一次往返交易。五萬兩銀子的本錢,去除開銷費用,純利大概在三千到六千兩之間,利潤非常可觀。

“利潤不可能立刻就抽回臨高使用吧。既然要擴大經營,就要積累資本。”

“是,這樣的,”司凱德說,“不過隻是投資比較大,後期就不需要追加投資了――即使追加也會有限,可以靠企業自身的獲利來維持運轉和發展。以我們的投入來說還是相當合算得。”

常委會的人發出一陣騷動,似乎對這樣的回答不甚滿意。

司凱德繼續說:“關於資金,還有另外一個渠道可以補充。大家都知道廣州的德隆銀行的存款是從哪裏來得吧?主要是靠紫氏企業吸收的當地有錢人的存款。我們的大陸商業網絡係統構成之後,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式來吸收資金。”

“另外,殖民和貿易總監部提請大圖書館曆史資料研究組一級史料研究員於鄂水同誌作為我方證人。”

“同意。”

於鄂水提交了一份證言,按照史料記載,明年也就是崇禎四年,明軍將會封鎖廣州灣,禁止葡萄牙人進出貿易。這使得延續多年的葡萄牙人每年可以二次到廣州城來采購商品的慣例被廢除了。

“葡萄牙人不能直接采購中國商品了,他們必然會尋找中國的代理商人來購買商品。廣州站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直接向葡萄牙人銷售大量的中國商品,我們可以獲得巨額的白銀外彙儲備。如果我們能夠在明年之前建立大陸商業網絡,就可以通過這個網絡廉價的收購商品,然後外銷――不管是直接在澳門銷售給葡萄牙人還是運到東南亞地區去。”

葡萄牙人最喜愛的商品――生絲的主要產地在江南。外銷生絲的第一級品種“Lankijn”(南京)就是江南生產的。

組建大陸商業網絡的提案終於在元老院三讀通過,不過常委們給它增加了一個附屬的條件,即對這些企業的追加撥款必須經過元老院的同意。

另外,元老院也批準了殖民及貿易總監部向東南亞地區和遼東各進行一二次試探性的貿易考察行動,看有無在當地設立商館或者代理機構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元老院還責成製造總監部,盡快開發更多的外銷產品,確保在外貿領域的出超地位。增加外彙儲備,保證生產原料和人口的持續性進口。

殖民和貿易部得到了他們想要得一切授權。製造總監部裏卻顯得很不愉快――這次聽證會他們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不說,反而又被增加了壓力。開發新得出口商品,這事情說來容易,其實很難。

製造總監部下屬各部門各企業的大部分產品是無法出口的――就算他們願意出口,臨高本身還不夠用。占去製造總監部產能大部分的機械設備的訂單已經排到了1633年,這些全部是要供應臨高還有未來的三亞地區的各種工礦業和農業使用的;服裝廠的產能已經高到了土著感到不可思議的每月5000套各種服裝的數字,卻還是無法應付愈來愈多的人口。有時候,淨化過的移民甚至得不到每人兩套服裝的標準,隻好用服裝券先欠著以後再領取。至於鞋子,從來就沒能真正滿足過需求,軍隊是靠著自己打混和著碎布條子的“高級草鞋”才能勉強使得士兵們不光腳訓練――正式的皮底布靴隻有在檢閱、演習和外出的時候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