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節 成功學的運用(1 / 2)

紀登高是廣東人,能說一口很好的廣府話――瓊山這邊也能聽得明白。紀登高是不成器的算命先生出身,到處走街串巷,能說會道,在這次救災活動要起到重要的作用。

“鄉親們,我們今天能在這裏見麵,無非就是一個緣字,簡簡單單一個緣字,把我們的心緊緊的連在一起,俗話說:人生一麵之緣需五百年同舟共計!”

他喋喋不休的和難民們大套近乎,不時的還露出幾句洋涇浜式的瓊山話,讓原本有些惶恐不明白的難民們安下心來。

“今天既然我們有緣在這裏相識,我給大家每人一個飯團子!”

紀登高發表完這一套旨在“拉近乎”的演說之後,下令工作人員把做好的小飯團先發給下麵的難民們。

“不要擠,慢慢來,每個人都有份!”紀登高拿著喇叭喊道,說著幾個士兵抬著裝滿飯團子的大筐子,一個人一個人的發了過去,每人一個,童叟無欺。

飯團是用煮熟的糙米加上少許鹽、醋和烏梅幹做得,外麵包上紫蘇葉――實際就是日式飯團。這種飯團在夏天可以短時間的保存。味道也還過得去,對食物短缺了很久的難民來說簡直是美味佳肴。

但是分量實在太少,一個小飯團簡直比核桃大不了多少,加上醋的作用,反而把饑民們原本已經萎靡下去的胃口又給刺激起來了。許多人一口吞了下去,又戀戀不舍的瞧著台子上煮的大飯團和翻滾著,冒著香氣的湯,一個個眼光直勾勾的。

紀登高見時機已經成熟,又站出來,拿著大喇叭:

“各位鄉親!這個飯團的滋味怎麼樣?”

“好吃!”、“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混在難民中的幾個宣傳處的特務大聲的喊叫著――這些人全是精心挑選出來的身材矮小麵黃肌瘦的人,免得營養太好惹人注目。

眾難民原本就因為缺糧而頭昏眼花,乍吃了這麼個飯團,一個個精神頭暫時吊了起來。

“各位鄉親!我和你們原來是一樣的人……”紀登高開始聲情並茂的說起了自己的“家族慘史”――雖然全篇都是筆杆子們撰寫的選材材料,但是其中倒也不乏紀登高本人的經曆,他雖然是城市貧民出身,到底也是過過苦日子的人。

紀登高不愧是算命先生出身,一張嘴說起來聲情並茂,說得慘痛處,也不知道是演戲還是真得觸到了心中痛楚,不由得泣不成聲。一時間將台下的難民的情緒都調動起來。WwW.com

紀登高的這番說辭可不是魏愛文的“憶苦思甜”教育的翻版:難民們現在無“甜”可言,他的發言稿其實走得是所謂“成功學”和“傳銷”相結合的套路。

第一步是和難民之間套近乎,第二步是推己及人,用成功來誘惑失敗者,搞前後對比。這是傳銷中的常用手段。

紀登高的成功學演說先從“自己的身世”說起,少時是如何的窮困,如何的放羊趕鴨;長大之後為人做過傭佃過田,遭遇種種欺淩辛苦,這些材料並非全部胡編,除了他本人的經曆,還有許多是文宣部從成本的流民自述材料裏摘抄來得。

“……為什麼我們這麼苦?為什麼我們這麼窮?一代一代的做牛做馬,還要吃不飽飯?!”紀登高的瞪圓了雙眼對著下麵吼道。

劉翔想,要是現在是一部革命影片,那麼他知道台詞是什麼樣的,但是現在他有點吃不準了。因為元老們中間除了極少數之外沒有人打算打到剝削階級。

接著又給大家分析原因,為什麼會這麼苦?原因就是有力氣沒有用對地方,隻知道賣力過活,卻不知道如何的賣力過活。

“……一樣是給人幹活,靠力氣過日子。佃人家的田來種,地裏一顆種子也沒下,你就簽了人家幾鬥幾鬥的穀了!田主一不給你種子,二沒有耕牛,連耙地的耙子也是你自己的。春天要施肥,夏天要車水,全用得你自己的錢……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到了交了田租,自己還要留種子,還了欠下的肥料錢,自己能省幾鬥?朝廷要加派加征,說是糧戶們繳,轉手不還落在你們的頭上?你們大家覺得,自己這麼做,是不是冤大頭?”

看到下麵的難民們情緒已經被挑動起來了――佃戶被剝削之重,各地皆然。很多事原本在農民們的心目中迷迷糊糊地的就有個感覺,現在有人明明白白的說出來了,頓時就起了共鳴。特別是最近幾年,朝廷遼餉和剿餉的加派下來,百姓們的負擔愈來愈大。日子愈發過得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