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聽得很仔細,應該說財政金融省的方案還是很細致的,條條框框,方方麵麵,可執行性也比較強。不是純理論的瞎指揮--這原本是他最擔心的。
聽完了計劃介紹,劉翔咳嗽了一下,說道:“財政金融省和中儲行的方案我覺得是可行的。不過這套方案要實施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發行新貨幣需要一個龐大的網絡來提供支持,而他們在廣州的“有關部門”全都不夠用。除了警察機構初具規模,其他基本上是空白。
方案中幾個必需的機關和企業。隻有德隆銀行在半年前開始布局,增加了新得支店,大致覆蓋了城區、各關廂和城郊主要集鎮的商業街道。其他的要麼連個架子都沒有要麼規模太小,根本起不了作用,都得逐一搭建和充實。人員上的缺口也不小。
“……我的想法是現在屬於國有控股的萬有、婦女合作社應該盡快到廣州來開設分號。地點可以任選,網點要盡可能多設一些,吸引市民使用新貨幣。”鄭尚潔說,“店員夥計可以在廣州招募,隻要再派遣一部分業務骨幹過來擔任領導就可以。”
張易坤也趕快說:“地方我們有得是,大世界本來就是主要吸納元老院的商業企業。不止這些企業,我看商業口還可以多開設一些新得商業企業。比如餐飲業。增加貨幣回籠渠道。”
林佰光說:“大昌是不是和德隆一樣,在城區和附近較大的商業市鎮上布置一些點--它現在的重要性和德隆是一樣的。這些點既可以批發也可以零售,作為米價的一個風向標。”
陳策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了幾筆:“這個需要協調,不過我覺得問題不大。”
劉翔說:“其實我還有一個很擔心的事情,就是我們的輔幣。輔幣可是沒有金屬貨幣的--老百姓到底願意不願意把銅錢換成紙幣?對老百姓來說,銀元他們很少用得上,大量需求的還是小額支付手段。現在最小麵值的銀幣差不多也要2錢銀子--有點大。”
陳策微微一笑:“老劉,你知道錢籌嗎?”
“不太清楚,籌碼?”
“這是一種代幣。是商戶自己發行的,用竹子製作。其性質和紙幣一樣。是一種信用貨幣。在清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度很流行。”陳策說,“你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東西嗎?”
“因為缺少小錢?”
“因為當時市場上充斥著劣幣。”陳策說,“和今天的大明的情況一模一樣,商戶百姓深受其害。但是小額支付又是須臾不可少的。於是就出現了這種材質毫無價值的代幣。它的信用,靠發行的商店自己維護。也一樣可以流通一個鎮,有的甚至可以流通十幾個鎮。”
“你是說老百姓會因為劣錢太多而接受我們的小額輔幣?”
“對,不僅如此。”陳策看了眼孟賢,“小孟給我們的金融報告裏。多次提到過廣州乃至整個廣東嚴重缺少小額輔幣的情況。”
“是的,”孟賢說,“有不少商戶是私鑄銀豆來當輔幣的。”
大明是個不太注重鑄幣的朝代,市麵上曆代銅錢混用,鈔法崩潰之後為了解決通貨不足的問題又準許商民私鑄銅錢,成色極劣,部分流出到東南亞的銅錢被歐洲人視為“鉛片”。崇禎朝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又在各地大量鑄幣,銅錢即濫又劣。市場上的小額輔幣的幣值極為混亂。
“……所以我們認為小額輔幣使用紙幣是行得通的。”陳策說。
這套說辭並沒有完全說服劉翔,不過他也提不出更好的辦法。
為了進一步減少目前行政費開支中白銀銅錢流出,會議決定在新幣沒有發行前。對全體北上幹部采取供給製,不發現金;對在本地新招募留用的人員,隻發折價的米和布。不發白銀和銅錢。除了必需的工程款項結算和現地調達物資貨款外,嚴禁使用白銀和銅錢進行支付。
劉翔說:“在發行新幣前,我們另一項工作就是穩定糧食價格。”
按照綜治辦在市場上的每日價格報告,廣州的平均米價大約在每石一兩三錢上下--比之他們入城前已經上漲了一錢。這顯然屬於“恐慌性上漲”,因為時局動蕩,市民爭相購米儲存引起上漲。但是眼下已經過了半個多月,市麵平靜,理論上應該有所回落。但是米價還在穩定的上漲。這說明糧商們並不看好後續的稻米供應。不過,這還在正常範圍內:每年這個時候米價都是往上走得,要等到夏收過後,本地和外地糧食相繼上場。糧價才會下落。m.X52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