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二節 說客(2 / 2)

劉三也點頭回應道:“既然缺鐵,那就是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有需求就有利潤。澳宋一位大賢說,‘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說完這句元老們人人知曉的“名言”,劉三故意頓了頓,等待張岱消化這句。

雖然對“百分之多少”的表述不習慣,但張岱這幾個月來讀了不少澳宋書報,也知道10%就是一成,100%的利潤就是“其利倍之”,腦子裏稍微轉化了一下,就迅速理解了這句。“此言大妙!商賈逐利之本性昭然若揭!”張岱擊節而讚。WwW.com

“說句實話,鐵器最大的需求還是日用鐵製品。一家之中,鐵鍋重幾斤,鋤頭、犁頭又重幾斤,釘子什麼的零零碎碎,合起來也有斤把,攤到每個人頭上,每人分得一兩斤鐵總是有的。全用刀槍的軍隊能用多少鐵?大頭兵多是矛手,一杆長矛看著大,矛頭才幾斤鐵?一壺羽箭,隻算箭頭,也沒幾兩鐵。”劉三繼續剖析道。

張岱雖未見過正兵、戰兵,但南京好歹也是兩都之一,常備軍雖然鬆懈,但架子還在那裏,舊時與社中人同遊南京時,也曾觀望過。現在一回想,別說大頭兵用不了幾兩鐵,便是一些百戶、試百戶之類的軍官,配的衣甲都是紙甲,身上真正的鐵器也不過是一把裝樣的刀劍,想來也不過幾斤的分量。

可是一牽扯到火器,這用鐵的數量就大了,一杆三眼銃至少也得十斤鐵,而軍隊使用使用的火器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張岱還記得天啟年間看到的邸報上刊發的聖諭,上麵列舉的遼東軍隊火器數量,除了頭號二號發熕是個位數之外,什麼九邊神炮、虎蹲神炮、頭號二號弗朗機,鐵湧珠炮之類的都是數以百計,至於鐵連珠炮,鐵三眼銃、鳥銃這些更是論千計算。其中要耗用多少鐵料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眼前這髡賊的人馬,那更是以火器見長,尤擅大炮,能“一炮糜爛數十裏”,而聽聞鑄一“大將軍炮”便要用料幾十萬斤;澳宋又擅作大鐵船,一條鐵船――先不管能不能浮起來,光是那體量,怕不是有幾萬萬斤鐵了。船上又有幾十門的“巨炮”。髡賊軍隊擁有鐵的數目隻怕是個天大的數字了。張岱隨意應和了一聲,等著劉三繼續講。

“朝廷為了防備蒙古人,不許鐵器出口。因為你即使賣的是鐵鍋過去,他們也能想辦法熔掉重新打造武器。但這種禁運作用不大:既然蒙古人的需求旺盛,商人往往想盡辦法走私。當然,也不僅限於走私鐵器,食鹽、糧食都是走私的主力。遠得蒙古,近的東虜,都有商人為其走私貨物。道理嘛,還是那句話: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利潤。”

聽到這裏,張岱不禁想起社中喜好議論時政的幾位,有次聚會時,說起上次東虜之所以能夠入寇京畿之地,根本原因是晉中的奸商給東虜指了路,心頭頓時一片灰暗,不由得歎了口氣。當然,張岱並不知道那幾位之所以有如此“見識”,是因為讀了當時隱秘發售的一期澳宋出版的時局分析雜誌。

誠然,大炮快槍鐵船,靠得都是“奇技淫巧”,但是這劉大夫兜了這麼大一個圈子,顯然不是為了說這個。

“五金之中,唯有金與錫不易鏽蝕。”劉三頓了一頓,見張岱略一思索後點了點頭,知道他有這方麵的“常識”不需要他去更多解釋,就接著說了起來。“然則上古先民早就知道,采煉的赤銅性軟兼且不適合鑄造,反而是摻入錫砂後混煉而成的青銅,不僅適合鑄造,而且造出來的器物較之赤銅更為堅硬。因此三代之時,兵器禮器多為青銅。

“然而青銅雖然比赤銅硬,但卻脆。這市麵上的小錢劣錢,多摻鉛、錫,稍微磕著碰著就碎成八瓣了。究其原因,還是混合了錫,物性改變如此而已。”(未完待續。)

。您提供大神臨高啟明的文德嗣蕭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