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這裏的建築,雖然破敗,依然看得出當初修建時候的宏偉,大梁和柱子用名貴香楠木製成,不但正堂恢弘端麗,周邊還廣建廳堂樓閣,亭台軒栩。內部有正堂、耳房、廂房、穿廊、退食堂、燕喜堂、友清堂、燕息堂等建築,亭台樓閣幾十座。還有池塘數畝,有花草樹木點綴。
“當官的果然自古就會享受。”解邇仁感歎道。這三總府雖然是一百多年前的建築,但是看狀況反而比有些民居還要好些。若論麵積和氣派程度,更不是自己居停的梧州府衙門可比的。
解邇仁忽然想到,這裏完全可以用來收容難民麼!不過他馬上又否決了這個想法,幾千難民住進來,免不了要動火做飯,一旦失火可就鬧大了。不如就這麼分散安置著更好。
不過這些房屋倒是可以作為以後的機關工廠用房……
解邇仁正琢磨著,來到了總兵衙門前,這裏早就沒有總兵駐紮了,門前卻有一對奇特的大鼓,鼓身極大,足有大號按摩浴缸那麼大。鼓麵已經殘破不堪,鼓身更為奇特,不但外觀紋理粗糙,連形製也不是一個整圓,看上去似乎是某種植物的外皮做成的。WwW.com
看到解首長對這對大鼓如此有興趣,書吏趕緊介紹說這對大鼓是韓雍攻破大藤峽之後,將橫亙江麵的巨藤砍斷,其中數節蒙上牛皮做成大鼓,分送廣州、梧州、肇慶的軍鎮衙門門前以示“平亂”的武功。據說這大鼓敲起來,“有如雷鳴,聲聞數裏”。
“這是藤?”解邇仁這下可有些驚訝了――這藤得多粗啊!不過,看這鼓身的顏色和紋路,的確有老藤的感覺。
“所以名為大藤峽。”何東籬道,“據說這條巨藤為百年老藤,橫跨黔江,晝沉夜浮,欲過江之人,隻要攀附在此藤上便渡水而過。韓大人攻破大藤峽,生俘侯大苟之後,便將此藤砍斷,原本商旅過不得大藤峽,自此始通。據說有一根斷藤沿黔江、潯江漂流而下,一直流到藤縣。相傳藤州、藤縣因此得名。”
解邇仁連連點頭,這位韓雍真是人才!他聽說韓雍在梧州有祠,要提出要去韓公祠上香。
何東籬心中微微詫異,不過想到去先賢那裏進香禱告也算是地方官的應有之義。當下便在前引路。
“大宋知府”要去韓公祠進香的消息一傳來,梧州府、蒼梧縣的衙役們便立刻行動起來,首先便是將寄宿在祠堂內的難民乞丐全部驅逐幹淨,接著便派人在沿街各處“彈壓”、“淨街”。一時間全城騷然。待到解邇仁來到韓公祠,街道上已經幹幹淨淨――因為聽說澳洲人最重“環境衛生”,已將街道全部清掃過,還潑上了清水――就差黃土墊道了。
都說明末官府的辦事效率差,看起來一點也不差嘛!解邇仁暗暗點頭,
不但街道“幹淨”了,善後局裏幾位特別巴結的局董、本坊的“牌甲”也都聞訊而來,在道旁“恭迎”、“站班”。
不過,這韓公祠可就略略讓他有些失望了――大約是看慣了舊時空複建的各種富麗堂皇的“假古建”,心裏的期望值總是太高,這眼前的韓公祠雖然門前有牌坊,但是怎麼看就是一座普通的居民小院嘛!雖然是磚瓦建築,卻是看得出年久失修。匾額楹聯都風化剝落了不少,字跡模糊。
進入祠堂內,裏麵古樹參天,何東籬說這幾棵樹都是百年以上的曆史,其中一棵傳說還是王守仁所植。
“王陽明也來過這裏?”解邇仁又驚訝了一下。
何東籬道:“陽明先生是嘉靖年間任兩廣總督的,東門上的陽明樓就是繼任的兩廣總督林富林大人修建紀念他的。”
解邇仁對王守仁是頗為推崇的,一聽說他還在這裏當過兩廣總督,暗暗後悔自己沒把情報局和大圖書館編撰的手冊仔細的讀一遍。他趕緊問道:“陽明先生在這裏有什麼遺跡麼?”
“城內有座四賢祠堂,其中便有供奉陽明先生……”
“好,一會也去看看。”
何東籬想這位澳洲人對大明的幾位先賢倒是尊崇的很!當下又說了幾句評介心學的話,沒想到解邇仁對此完全沒有反應,更說不出所以然來――顯然並不懂。
祠堂不過是一個院落,三間正屋。正**奉著韓雍的神位,並無什麼特別之處,也沒有舊時空“事跡陳列”、“名人物品展覽”之類的擺設,微感失望。
解邇仁看這裏雖然建築稍顯破敗,收拾的倒還幹淨,一問才知道這裏並無專人看守,隻有住在祠堂後麵院落的住家負責看守打掃。這家人聽衙役說“大宋知府”來進香,家主帶著兒子屁滾尿流的出來“迎接”,還要請他“稍坐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