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節 神道設教(2 / 2)

“不必了,我來隻是為了敬香,聊表寸心。”解邇仁擺手道。

聽說“知府大人”要敬香,父子兩人趕緊將瓶爐三事安排妥貼,又預備下線香。解邇仁在牌位前肅立敬香,鞠躬如儀。眾人少不得作揖隨禮。

何東籬和聞訊而來的善後局縉紳們都有些納悶,這澳洲老爺巡視全城,一不看府庫,二不觀文教民生,先看的是城牆和總府,又忽然跑到韓雍祠裏敬香,這是什麼路數?不過這也不稀罕:因為縣令、知府上任,各處拜神也算應有之意。隻有幾個人聯想到了最近八排瑤“造反”的消息――大約是解知府借此表達自己的“大誌”?

出的正屋,院子東西兩側是遊廊,廊內的牆壁上滿是墨跡,走進一看,卻是各種詩詞的題壁。隻是年深日久,許多已經看不清了。他過去也好個詩詞,這會便揀著字跡還算清楚的一首一首的讀了過去。

題壁者多有落款,但是大多是解邇仁不認識的人,大約無非是在梧州居官或是本地、過路的文人墨客。有寫的不錯的,不過大多隻能算是平平而已。待看到後來忽然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祝允明。

祝允明此人解邇仁對他的了解比“江南四大才子”的程度要深一些。他隱隱約約記得祝允明也在廣東當過官――想不到他也來過梧州!再看題詩,卻是一首七言律詩,押麻韻。

奉和顧憲副梧州謁都憲韓公祠堂

拔地洪材搆帝家,倚天雄略眇蟲沙。誠歸魏闕心懸石,血飲匈奴膽破瓜。

半夜昆崙樞密宴,三言苡薏伏波車。當時利口今何在,老樹閎祠日又斜。

單就詩來說,亦不算上品,不過這詩裏的伏波兩字卻很對他的胃口,他覺得這是個好兆頭,連八排瑤暴動,兵力空虛,後方不穩這些消息都不覺得煩惱了。

“這些題壁詩都是梧州寶貴的文化遺產,要好好保護啊。”

眾人不知道“文化遺產”是什麼,不過“遺產”還是明白的,顯然解知府是極看重這些題壁詩了。本地牌甲心思敏捷,看的出他最看重的是祝允明這首,便默默記在心裏。

解邇仁說了這麼一句,眾人自然隨聲附和。

解邇仁從韓公祠出來,又去了四賢祠,一般行禮如注。何東籬見他對本地先賢極敬重,大約有“神道設教”之意,便提議去去“龍母廟”進香。

明代的梧州城廂有城隍廟、關帝廟、玄武廟、五顯廟等古廟十七座之多,但年代最久遠的是龍母廟,香火最興盛的也是龍母廟。

西江流域一直有龍母信仰,曆史十分悠久。從晉代開始便有相關龍母身世的傳說被收錄進地方史誌裏。

據說龍母姓溫名媼,是楚懷王時代生人,生於廣西藤縣一都水東銜孝通坊。

傳說龍母曾收養過五條小龍,後來在五小龍的相助之下,帶領鄉親們辟山引水,治理洪災,為民造福,讓大家過上風調雨順的日子。於是,溫氏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

龍母的傳說在西江流域特別發達,據新道教的幾位道長說,龍母傳說和媽祖的傳說有相似之處,都是沿江靠海的百姓祈福避禍的精神需求產生的神靈。

自宋代起,由於信仰者日眾,龍母崇拜被列入了官方祭祀,龍母崇拜也逐漸在嶺南各地興起。明清時期,龍母信仰在民間流傳愈加廣泛,擴展到嶺南周邊地區,龍母一步步成為獨具嶺南特色的水神。

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謀生的群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希望時常能得到龍母的庇佑,紛紛立廟祭祀。由於龍母為西江河神,因此龍母廟均建於江濱,舊時西江沿岸各縣多有龍母廟,作為“龍母行宮”。百姓年年到廟祭祀,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解邇仁在《梧州情況手冊》上讀到過有關龍母崇拜的介紹。知道龍母在梧州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去進個香亦有籠絡百姓感情的意義在內,並無不妥。

-----------------------

下次更新:第七卷-廣州治理篇342節

。您提供大神臨高啟明的文德嗣蕭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