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節 懷集分兵(1 / 2)

得到這種待遇的村子很少。本地的大戶們都很識相。正值瑤亂時期,一般村寨最擔心的便是安全問題,所以對這種“肅正”並不反感,至於征發錢糧:哪朝哪代都是一樣的,澳洲人要得也不見得更離譜。

對於老百姓來說,縣城裏當縣令征錢糧的人是誰並不重要,有了地方官,知道還有“皇上”在,就覺得心裏有了底,不至於仿徨失措。一些有想法的“鄉賢”,看到大宋的人馬這麼快就到來巡邏,原本躍躍欲試的想法也淡了許多下去。

一些力量薄弱的村寨更進一步要求國民軍派兵駐紮以保衛鄉裏的,自然以眼下的捉襟見肘的兵力情況來說也辦不到,隻是幫助其建立村民兵,配發了部分武器和繳獲的明軍火器。好在這一帶的村寨幾乎無一不設寨,稍微加強一下自衛能力就能堅持較長的時間。

內外雙線同時進行的“治安肅正”取得了很大效果,特別是廣泛的建立村民兵、保甲製度和各村治安聯保之後,土匪的活動受到了很大的遏製,一些大股的外來土匪在本地站不住,紛紛流竄逃走。本地土匪或是遭到了軍事打擊後潰散,或是迫於壓力自行解體或是在偏僻地區的山寨裏蟄伏起來--眼下綏江支隊還顧不上他們。

黃超的計劃是在立刻趕往懷集,隨後向三連地區挺進,但是本地的治安情況使得楊增和他的綏江支隊的不得不在廣寧-懷集之間又逗留了幾天。等到正式決定向連州出發的時候已經是五月底了。

出發前,黃超和楊增開了一個小會。連陽地區說是一個地區,連州、連山和陽山三城相距並不算遠,但這三座城池都坐落在粵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彼此之間的交通不易,要確保在這一地帶重建秩序,綏江支隊要在當地重建秩序,就得有一個配合問題。

照規矩說,楊增是部隊主官,有權決定部隊的行動計劃,即使是元老也不能幹涉他的軍事指揮權。不過這次去連陽地區的治安肅正活動的指導方針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即使黃超不是元老,楊增也要征求他對行動計劃的看法。

楊增的計劃是,他親自率領支隊的主力,離開水路,走山路攻打連山縣城。

攻打連山,憑平瑤是其次,主要目的是占住連山縣城這個據點。防止賀州的明軍攻占連山,從而進擊懷集、廣寧,威脅肇慶,又或者東據連州,然後順著連江南下,威脅英德,甚至更南邊的廣州一帶。所以說,對華南軍而言,瑤亂始終是疥癬之疾,真正的大敵還是熊文燦還控製住的廣西明軍。

一旦控製了連山,就徹底斷絕了廣西明軍進入廣東對瑤亂進行幹涉的可能性。同時也堵塞了廣西明軍對粵北地區的滲透道路。對整個廣東的安全形式都有好處。

從政治層麵來講,粵北瑤亂能否得到妥善處理,這關係著元老院能否穩定有效地統治整個廣東,也決定了日後麵對西南川黔滇三省更為複雜的民族問題能否有一個可以借鑒的經驗模式。所以攻心為上,是平定這次瑤亂所有政治、軍事工作的首要指標,也是唯一指標。

目前的三城之中,連山縣群山圍繞,沒有大江大河流經,元老院的水運優勢在連山隻能為零,因為連山補給不便,楊增隻打算帶三個連伏波軍和兩個中隊的國民軍去攻打連山,打下來之後就隻駐紮一個連伏波軍和那兩個中隊的國民軍,作為防禦賀州明軍的一個據點和平定粵北瑤亂的一個支點,再帶著兩個連伏波軍一路向東翻山越嶺去連州。

而連州則作為另一個支點,連州四周地勢較為平坦,而且北江的支流連江水量充沛,一路聯係了英德、陽山、連州三地,補給更為方便,攻占下來之後,就作為平定瑤亂的大本營。而陽山,作為連州、英德一線的中轉站,必須盡快恢複。

所以,經過簡單商議之後,楊增和黃超決定兵分兩路。楊增帶兵向北打連山,黃超帶著黎苗連、國民軍一個大隊和兩個中隊,總數600餘人,往東恢複陽山。恢複陽山之後,倆人到連州彙合。

懷集縣,準備開赴連州的地步兵正在集結。黃超略略地檢閱了一遍,以伏波軍的標準,隻有黎苗連才算得上軍容嚴整,其他的,怎麼看都像是剛放下鋤頭的農民伯伯。

要是上級肯用一個伏波軍的連換掉他手下除黎苗連外的蝦兵蟹將,他是一百萬個樂意。當年他就是帶著伏波軍一個排,再聯合一些熟黎和本地的鄉勇,把陵水的匪患,包括土匪和敵對的黎峒全部鏟除幹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