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楊增已經帶隊在群山之間爬了大半天。雖說他多年從軍,早已經鍛煉出充沛的體力,但是這還是他第一次率領部隊走在如此規模的大山中間。六百多人的隊伍在群山之間隱藏得無影無蹤,楊增每隔15分鍾就要派一次傳令兵出去,保持部隊前後不要脫節。這時楊增才明白為什麼明代的兩廣瑤亂會如此難以收拾,果然大自然是一支軍隊的最大敵人,無休止地爬山毫無止境地消耗著部隊的精力,已經近代化的伏波軍在麵對這種情況尚且還維持得住,而國民軍卻已經問題連連,國民軍的體力已經到達了臨界點,開始出現了掉隊的情況。
見正午太陽已高,楊增下令全軍停止行軍,就地修整吃午飯,並等待掉隊的士兵。出發前,黃超和楊增約定,誰先到連州,誰就請對方吃飯。楊增知道,黃超這頓飯他是吃定了,一來,他的行軍路徑幾乎全是山地,而黃超隻要翻過一片山,後續大可沿著連江河岸的平地行軍,要是在陽山城他們等到了北江特遣艦隊增援的船隊,後續的路程他們更是隻需要坐船即可。
地形雖然複雜,但是楊增卻並不太緊張。這次行動更大程度上會是一場武裝遊行。按照楊增和黃超的預測,聽到風聲的瑤民大概率會退出連山城,伏波軍可以不用經過戰鬥就占領連山城。然後,楊增再率軍向東控製鹿鳴關,占領三江圩,接著抵達連州。
整個過程大概要五天時間,於是每一個士兵都自帶五天幹糧,而且每個連和國民軍中隊還要輪流擔擔子,擔上另外五天的幹糧。楊增可說不準,從廣州發過來的補給什麼時候才能到連州城下,他也不確保黃超能不能順利恢複陽山。楊增味如嚼蠟地啃著草地係列幹糧,一邊看著出發前黃超送他的一麵旗幟,那是一麵中式長竿旗,上麵用小楷密密麻麻地寫著十個字:大宋西路兵馬大元帥朱。
按黃超的說法,為了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開展,聲勢必須足夠浩大,對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瑤民,不管自己實力如何,都要裝著自己很強大,一麵虛張聲勢的大旗就很有用了。
所以黃超給自己也做了一麵大旗,上書:大宋連陽招討使兼知連州軍事黃。看著這麵旗,黃超是好好地過了一把裝逼的癮,同時,他也希望這麵旗能向那些消息閉塞的瑤民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他們雖然不是大明官府,但也是一個政權,願意談判。
他向手下的官兵宣布,明天天亮後全軍開拔,往東北方的陽山縣進發,還強調了行軍路線多為山路,讓大夥做好思想準備和物質上的準備,特別是鞋子。
黃超打算的的作戰意圖是不直接攻擊陽山縣城,而是會先行進到陽山縣的永化鄉,平定該地,然後圍點打援,伺機伏擊回援的瑤民。
永化鄉的居民主要是瑤民,萬曆六年,陽山知縣趙文正親自深入瑤山,成功將白芒、老鴉、稍陀、三坑等瑤寨的瑤民編籍入戶,並設置了永化鄉。這是兩廣各地的曆史中,少數對瑤民成功安撫的事跡之一。.伍2⓪.С○м҈
然而從不多情報上來看,占據陽山縣城的瑤民大多都是永化鄉的,少部分來自陽山其他瑤山。永化鄉瑤民不屬於八排瑤體係,屬於平地瑤。該鄉的瑤民大多居住在山間河穀,土地雖然不算肥沃,但也不算貧瘠,產出尚可。經濟水平比其他遊離於大明官府體製之外,居住在大山窩窩裏的走山瑤瑤民相比要好得多,作為官府編戶民的永化鄉瑤民一向安分守己,實在沒有作亂的理由。
這支瑤民造反必然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如果能爭取一戰將永化鄉的瑤民暴動平定下來,盡快招撫,便可將這支瑤民排除出瑤亂的陣營之中,下一步再解決八排瑤。
隻要操作的好,甚至可能利用永化瑤的力量--陣連長帶得山地連人數太少,遠遠不足以應對當地的地理環境。他盤算著要建立一支瑤民的山地連隊供自己趨勢,就算沒有訓練戰鬥力差些,至少也能當偵察部隊。在這種大山裏打仗,情報比兵力要重要的多。
下次更新:第七卷-廣州治理篇392節
。您提供大神臨高啟明的文德嗣蕭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