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剛出頭的李三九就是這麼一個例外,作為八排瑤內少壯派的代表人物。別看李三九成長在俍人的寨子,成年之後也是以官兵的身份活動,但是他見多識廣,身經百戰又讓他有勇有謀。很快便在馬箭瑤內部聚攏起一批不安分的年青人,形成了一股很強的勢力,以至於逐步架空了馬箭排的天長公,成為事實上的馬箭排首領。
澳洲人發兵打廣東,對八排瑤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大明官府顧著和澳洲人廝殺,肯定無暇對付他們。而對李三九來說,這更是實現他個人野心的大好機會――他可沒興趣當個臨時的掌事頭,就算幕後操縱馬箭排那也沒多大的意義:一個瑤排能有多少人口財貨!他真正的野心是當上他當年去貴州平亂見識過的土司、土知府之類的“土皇帝”,各種享用,威風八麵,對屬下百姓更是有生殺予奪的權力,還能傳諸子孫,世代富貴。
所以當八排瑤內部密議暴亂的時候,李三九便十分堅定的表示支持,暴動開始之後他也最為積極。因為他富有軍事才幹,很快便篡取了八排瑤的暴動隊伍的實際指揮勸。他先派了人假裝入連山城賣山貨,裏應外合破了連山城;勾結白芒寨的瑤民青壯,脅迫永化鄉的瑤民破了陽山城;馬不停蹄又洗劫了三江圩,圍困了連州城。
自古以來就有湘吃粵鹽的情況,連州剛好就處於湘粵鹽貿的商道上。沿海出產的食鹽順江而上,在連州下船,再從陸路轉運到湖廣一帶去。而從兩湖南下的貨物,也有許多在連州中轉。所以連州城內有很多鹽商和貨棧,李三九故意將連州城放在最後,甚至不封鎖道路,好讓連州城困住更多的客商和財貨。
以李三九的算盤,最好的結果自然是連州城向他投降,他兵不血刃的占據連陽三城,將地盤連城一片,然後便向澳洲人遞上降表,表示願意臣服“大宋”。讓新來的澳洲人承認這個局麵,他就能順勢當個土知州,世代當連陽三城的土皇帝。
這在他看來是頗有可能的。澳洲人的這個不知道哪裏來得大宋他略知一二,人少兵少,靠得無非是船堅炮利。勞師遠征到廣東――廣東最精華的地方便是廣州府,能占住那裏,便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何必鑽山溝來和他們這些“化外之民”來爭?再者出了廣州,廣西、湖南……等地還有大明的人馬,背後又要土匪造亂,大宋再船堅炮利,也得有許多兵來填送。所以十之八九會順水推舟,捏鼻子認賬。自家隻要經營好這連陽三地,以此為財源,整合連陽的瑤民,凝聚成大股,再多出些子女玉帛賄賂髡賊,做個十幾年太平土知府不成問題。再往後,那就誰也說不清了。反正就算大明打回來,也得認賬。那些貴州的土司,可都是傳了十幾代人呢!
若是連州不肯投降,他便全力破城,在城內大掠一番――那些鹽商可是肥得很。占下連州,亦可和澳洲人談條件,若是談不成,他也不虧,最多帶著連州的戰利品退回山裏去。
雖然瑤民缺少攻城器械和武器,但是連州城內守軍不多,存糧更少--大量的百姓逃難入城,如今城中糧食將盡,百姓已有斷糧的,人心浮動。隻要斷糧持續時間一長,城內必然不戰自亂。
至於他自己,李三九並不擔心,他已經在周邊擄掠和勒索了大量的糧食,足夠支撐全部人馬兩個多月的。
如今澳洲人來得神速,多少有些打亂了他的計劃。這讓李三九不得不全盤重新考慮他的計劃。他和官府、俍人都打過交道,唯獨和澳洲人沒有過。不過他們既然自命大宋,大概也是漢人的後裔。用應對大明的態度去對付大致不會出錯。
---------------------------------------------
下次更新:第七卷-廣州治理篇399節
。您提供大神臨高啟明的文德嗣蕭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