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節 三亞之現狀(三)(2 / 2)

三亞的第二大產業就是椰子加工業了。

三亞周邊本身就有很多天然的椰林資源,但是遠遠達不到種植園的規模。主要是靠收購――這也是目前本地很多百姓和附近的黎人的一項副業。因為澳洲人收購椰子,不止三亞,整個瓊南但凡產椰子的地方都出現了收購商,在當地收購椰子之後運銷到三亞來。是目前三亞最成功的一個產業了。

椰子渾身都是寶,元老院主要是用椰子來生產椰子水和椰子幹,椰子水作為三亞特產的一種飲料在當地裝瓶消毒,然後由天然冰製冷的冷藏船運銷往臨高等地,在廣州也是相當高級的“澳洲高級飲料”。椰子幹主要用來榨油。椰衣裏提取的椰棕纖維用來製繩,椰子開花季節還能用其花釀酒。

這個產業幾乎不產生廢物,可以做到椰子的全利用,經濟效益極高。是三亞最賺錢的工業企業。也是僅次於田獨礦物局的本地第二大雇傭企業。吸納了本地的大量勞動力。

“三亞椰子公司是我們這裏的經濟支柱。”湯夢龍說,“可以說三亞能維持今天這個局麵,功不可沒。”

“這家公司的椰子產品都賣到哪裏去?”

“幾乎全部都運到臨高去了。”湯夢龍說,“一部分運到文昌。那裏也有椰子加工企業。椰子油我們這裏是不生產的,隻加工成椰子幹,然後統一運到文昌去榨油。還有椰衣也是。”

“初級加工。”

“沒錯,就是搞初級加工。”

椰子公司可以直接銷售的終端產品其實隻有兩種:椰子水和亞力酒。

亞力酒不用說,是現在三亞外銷的本地產品的中NO1,很受歐洲商人的歡迎。然而花的數量有限,釀酒季很短,產量上不去。

“……其實椰子樹還能生產椰糖。不過我們這裏沒有種植園,收集樹汁太麻煩了。沒有大規模的搞起來――再說歐洲商人最感興趣的大概還是蔗糖,就算花了功夫搞起來人還不見得有興趣。”

“光靠收購椰子,這產業做不大的。”許延亮說,“還是要搞種植園。”

“種植園談何容易。農委會那邊其實對這個也不懂。”湯夢龍說,“我回臨高的時候和吳南海說過,他嗯啊了幾回就憋出個‘我們研究研究’也沒下文了。後來我找了法石祿,他說他們農委會沒有專業搞熱作的。除了大學學到點書本知識,就隻能靠大圖書館的資料了。”

“怪不得奎寧、橡膠這些東西一直搞不定……”

“看書和真得去幹差別還是很大的。這我也理解。再說就算一切順利,種植園沒個十年八年的,也沒法采摘。”

第三個產業就是魚-鹽了。之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是因為三亞的鹽業主要就是為漁業服務的。從三亞出發,豐饒的西沙-南沙海域一直是中國漁民的傳統漁場,在元老院的管理下,每年魚汛前漁民都要在三亞進行捕撈登記,領取捕撈旗之後在海警的護送下南下進行捕撈作業。

傳統漁民因為沒有冷藏條件,往往需要大量的食鹽來進行保存。因此對鹽的消耗量非常的大。而元老院為了獲取蛋白質,不但以優厚的條件賒銷食鹽,還專門派出冷藏船去就地收購,獲取新鮮的魚類,運回三亞之後用來加工各種魚肉製品。

“漁業稅和食鹽銷售很可觀,但是食鹽是專賣品,和田獨的礦一樣,賣得再多也和我沒多少關係。總算漁業稅這一塊目前是全額返還給市政府的――要沒有這筆錢我還真沒法維持了。”

“現在木材加工業也算可以。荷蘭人和英國人經常運原木來――對他們來說大概沒什麼成本,拉過去就能賺錢。如果能在三亞搞出足夠的貨源來,應該會運更多的木材過來。”

除此之外,三亞還有些零星得工商業,規模較大的是修船、漁船製造、漁具和小五金類。為了避稅在三亞開設的許多皮包公司也提供了相當數量的稅收和消費。

“這也算是個產業吧。”湯夢龍笑道。

“這個啊,老王去廣州前我們聊天,他說這個漏洞遲早要堵。當然了,不會徹底堵住,還是要給他們些空間的。”

。您提供大神臨高啟明的文德嗣蕭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