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節 廣州紡織品市場(一)(1 / 2)

陳霖心想你這就是想當然了,若是缺勞力的人家,節約個女勞力出來自然是好事,問題是需要大量勞力的人家並不多,而且紡紗這樁事多數並不占用白天的勞動時間,大多是晚上的副業。

農家從事紡織多半是作為“副業”來做得,和城市裏的專業機工賴以生存整日織造不同,他們的工作時間會隨著時節變化而變動。農閑的時候做得多些,農忙就少些甚至不做。

如果換成舊時空的時髦術語,這都屬於“碎片化”時間。

陳霖沒有表示異議,雖然這實習小組在社會經驗上略顯欠缺,但是技術上是目前紡織廠的主要核心,不便當麵違拗他們的話。

至於收棉花的事情,自己再做打算就是。好在自家在廣州府各縣有現成的收蠶繭的網絡,也可以設法委托他們去收棉……

正在思考對策,陳小兵卻笑嘻嘻的拿來了一封信:“你的信!”

信不是新成立的“大宋郵局”寄來得,是“起威專送”。這種專送速度快,安全性好,但是價格十分昂貴,多是商家之間寄送契約合同憑證等要緊函件小物品之用。

陳霖拿過信封,看見上麵蓋了個紅戳,信是從廣州來的。

“今天早上到的,大約是廣州的某位元老發給你的。”

“我在廣州沒有認識的元老啊。”陳霖嘀咕道,“應該是吳老爺的。”

打開一看,裏頭是一封請柬和一封信件。

展開請柬,這是“廣州萬國紡織品市場開業典禮邀請函”,邀請他參加典禮。再展開信,果然是表叔吳毅駿寫來得。原來這封請柬就是他們去臨高參觀的時候負責對口接待的黎山黎元老發來得,

“紡織品市場”這個詞彙看起來即陌生又熟悉,雖然屬於“新話”的範圍,但是大概意思還是明白的,前麵再加了一個“萬國”,大概是外國商人也可以來買賣貨物的吧?

雖然不太明白元老院在廣州開設這麼一個市場的用意何在,但是元老的邀請他無論如何也不敢怠慢。當下收拾行李,準備前往廣州。實習小組因為棉紡織廠的一期建設已經完成,也需要回去做彙報,幾人便搭伴同行。

經過兩天的航程,黎山也來到了廣州城了。廣州光複之初他就來過,不過當時的目的是考察大世界的情況--那時候他就已經在考慮用大世界開設一個市場了。

但是看了大世界的情況之後他覺得這地方不太妥當。因為大世界更傾向於零售業態,而他要搞的實際上是麵對工廠、批發商和供應商的“交易市場”。這種市場不但要交通便捷,還需要大型的倉儲設施,不是隻有門麵就能運營的。

當時廣州百廢待興,他這個輕紡市場的項目自然無人問津。直到一年多前,這個項目才通過廣州市的立項審核,開始興建。

輕紡市場雖然本質上屬於“政府搭台,招商唱戲”的性質。但是元老院的理念是能不花錢的事就盡量不花錢,所以輕紡市場實際上是混合股份製的。廣州市城市資產公司是最大股東,本地的富商縉紳們多多少少都有投資。

黎山一下船,便直奔大世界。臨高並不是理想的紡織基地,作為“紡織人”,工作的重心未來將逐步轉移到廣州來。

當然,廣州作為未來的大都市,寸土寸金,用來搞生產未免浪費了,但是作貿易卻有著天然的優勢。趁著現在地價便宜趕緊圈地就成了黎、鄒二人的首要目標了。所以鄒標早早地就在大世界裏搞了一個辦公室,用來安置自己的班底。WwW.com

黎山一進入鄒標的辦公室,就看到這位夥伴悶悶不樂,打趣道:

“你又不欠我錢,我也不欠你錢。幹嘛整天擺著個苦瓜臉。”

鄒標長歎一聲:“你說的氣流紡技術預研計劃,又給企劃院打回來了。”

黎山過去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問道:“別太難過了,氣流紡在舊時空也算相對高端的了,企劃院不通過我覺得正常。”

“聽你說氣流紡後,我又去找了找圖紙和技術資料,發現並不算非常難做。要知道在舊時空我們國家1958年從原理研究開始,1967年就開始應用於工業生產了。整體上而言氣流紡也是大方向。”

在臨高,雖然技術越舊越容易複刻,但是有些技術並不是越舊越適合仿製。就像珍妮機和走錠機,實際上並不適合臨高環境。

氣流紡也叫轉杯紡,同等耗能下氣流紡有產量高、卷裝大、工序短、紡織範圍廣:可紡棉麻毛且紡低級棉和廢落棉有良好的適紡性的特點,很明顯是臨高條件下,多快好省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