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以來,模擬外太空最真實的失重感、連續長時間的拍攝、鏡頭無限製自由運動,也就成為了現實。
“這,就是我需要的。”
大家的眼睛就全部亮了。
再轉頭看一眼那些量身打造的動態攝影器材和各種應用係統,一下子就頓悟了。
擁有七軸自由軸向,可追蹤拍攝長達10·8公尺,每秒移動速度4公尺,以及靜止距離可達0·08mm精準。
簡直是再合適不過的利器了。
很多人立馬意識到,原來在模擬零重力空間的條件下,拍長鏡頭這麼簡單呢。
當然不是那麼簡單的。
長鏡頭不是為了炫技而存在的,
想要讓一個長鏡頭變得讓人感到驚豔,就需要賦予它以靈魂。
一個長鏡頭,就像是一支芭蕾,要處理的問題,就是一秒鍾都不能讓人覺得乏味。
因為攝影機,就是用來說故事的,從頭到尾都是。
不管是從環境的大遠景到對話鏡頭,再到單個鏡頭,再到另一個大遠景鏡頭……
如果要在一個鏡頭裏把東西都講完,你就必須得想辦法,能把這些所有想表達的給囊括進去。
基本上,這裏麵很多鏡頭,用的都是定焦鏡頭,很多場景也都隻需要換兩三個鏡頭。
但這是由導演風格決定的。
攝影師需要做的,就是讓鏡頭和畫麵配合的完美無缺。
現在視覺預覽、燈光模擬、失重狀態都解決了,剩下的,那基本就是怎麼把真人拍攝和cg真實有效的結合起來了。
比如那個開頭設計的長鏡頭,13分鍾的長度,一鏡到底,有難度嗎?
基本沒有,因為這個長鏡頭其實就是一個動畫鏡頭,實拍的部分,就是兩張演員的臉,其它都是cg製作出來的。
地球、太空飛船、哈勃望遠鏡、太空服以及人的身體……都是動畫。
隻有兩張臉是真的。
所以,拍起來唯一的難點,就是cg和真人的結合,以及模擬光線的逼真,這樣才能讓觀眾看不出任何破綻。
既然燈光模擬已經解決了,剩下的也就是摳圖而已,這個難不住特效師。
但陳默還是交代特效人員,“我們會做視覺預覽,然後會做打光模擬,然後還會把從中得到的信息搜集起來,再開始一個技術預覽的過程(techvis)。
“就可以把攝影機裏拍的東西提取出來,轉換成工作室用的東西。也是以後大家會經常用到的方式流程。
“所以,一定要注意經驗的積累,這些都是珍貴的財富,不管是對於工作室,還是對於你們個人來說,都是值得珍惜的。”
這話倒不是純粹灌雞湯,而是事實。
因為在視覺預覽和模擬燈光搞定之後,特效團隊可不是就沒事兒了。
其實還會做一次技術上的視覺預覽,為的是和攝影師一起,去決定每個鏡頭怎麼拍,然後決定預覽上的那些畫麵,該如何在機械設備和燈箱上拍攝出來。
最後才能在最後的特效製作上,把工作難度減低到最小。
這種全程深度參與整部電影拍攝過程的情況,放在過去或許並不常見,
但是在以後,慢慢的就會變成一種常態了。
所以這會兒有機會能積累一下經驗,確實十分難得。
就像陳默剛剛說的那樣,有了這種經驗,不管是對於未來部落工作室,還是對於參與的技術人員而言,都是一種隱形的財富。
甚至可以說,不管《地心引力》上映後會不會撲街,經曆過這次拍攝的他們,都不會吃虧,同樣會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香餑餑一般的存在。
因為他們正在做的,無疑是一份具備開創性的工作!
就是這麼簡單。
。您提供大神方格化石的重塑導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