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臨高之後,情報委員會對紫明樓的設想很是支持,而在計委那裏也沒費多少口舌。馬千矚在詢問了幾個問題之後也很痛快的答應了這個方案。隨後執委會在例會上沒有任何討論的就通過了。
紫明樓的工程很大,是項大型的基本建設投資項目,所以計委專門成立了項目協調組來協調此事,由莫笑安擔任組長。裏麵牽扯到的協作部門和人員很多,沒計委出麵,僅僅靠廣州站是不可能搞成的。
計委的一封電報,把在昌化堡擴建房屋的張興培召了回來。他在昌化堡這裏正在修築一個新的移民村。執委會采用了江秋堰的提案:準備在昌化堡和榆林堡移入移民。為了保證移民一到地點就能夠安身下來,免去情緒上的波動,建築總公司在兩地開始修建文徳嗣設計的堡壘型B型建築。每個這樣的建築可以容納38戶人家,足以自保和進行簡單的生產活動了。如果以後要增加移民,再依次增加就可以了。
張興培看了計劃之後表示,自己必須到廣州當地看看具體的情況才能決定整個紫明樓到底應該如何的改建。
“還有就是紫明樓到底準備上什麼風格?”
“外觀上,不能太突兀,不能搞成什麼羅馬式或者其他歐洲式――太招搖了。還是按照傳統的中國式樣風格吧。”
“好的。”隨即張興培就帶上測量和繪圖用的設備,啟程去廣州了。
“通知南寶礦務處,”馬千矚給的人打電話。“立刻在南寶準備開采高嶺土!”
所謂南寶礦務處,是穿越集團為了便於開采南寶的各種礦產資源,在當地設立的一個以采礦為主要目的的據點――這也是他們第一次遠離文瀾河流域,在較為偏遠的地帶設立據點。
南寶的褐煤自從第一次被征發之後。計委發現對褐煤的需求實際上很大。當地的石膏、高嶺土也是穿越集團急需的重要資源,必須盡快加以開發。
如果隻靠在當地的人力資源進行征發活動,以當地人落後的采礦水平來說,費時費力不算,亂挖亂采還會破壞當地的資源。反複的搞勞役征發也會引起民怨。執委會在短暫的討論之後。認為應該在當地設立一個專業的采礦專業村來主導采挖,當地的勞動力可以作為力工進行補充。
南寶礦務處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建立起來的礦工村。勘探隊前往南寶,很快選定了村址――此地大致就是後世的南寶煤礦總部所在地。建築總公司的梅林在新村址上指揮工人修建起了第一棟文總設計的B型民居建築。鋪設了從山上的泉水引水的毛竹管道。第一批準備移入三十八戶礦工。他們的任務就是在當地開采褐煤、石膏和高嶺土。然後通過南寶-百仞公路運回。最終將在南寶安置移民四百戶左右,在這裏形成一個專業的采礦市鎮。實際上,這也可以看作是大規模的開發田獨的一次預演。
在臨高本地安置移民比預計的要容易,這裏地廣人稀,空地很多。熊卜佑帶著征地工作隊還有從縣衙找來的若幹吏役一起到了南寶。在當地圈占了大片土地――都是經過遠程勘探隊勘探確認有礦產的地方,為了保險起見,還買入了臨近的大片土地,以免將來擴建的時候搞出什麼土地糾紛來。
穿越眾跑到南寶來圈地丈量還修寨子舉動引起了當地村民的恐慌。特別是擁有較好的山泉灌溉的水田的地主們,一個個都食不甘味,趕緊求著本地的聯絡員來打聽丈量土地是幹什麼。是不是打算要收了他們地?各村頓時人心惶惶。
後來見他們勘探圈占的都是些坡地穀地,缺水多石頭的地方,眾人才放下心來,有腦子活絡的已經猜到澳洲人是要來這裏挖煤了。
工人們開始在公路邊修建儲存礦石的的倉庫,在倉庫和開采區之間鋪設軌道――這種軌道是木軌,上麵包有鐵皮。如果是熟鐵製造的軌道的話難保不會被當地人盜竊了去。軌道上的運煤車采用鐵框木壁的結構,每車次可以載運1.5噸的礦石。計劃用牛來牽引。
采礦工人隨即也來了,他們穿著土布工作服。戴著藤盔,徒步從公路上走來,旁邊是在當地人看來過於巨大的四輪牛車,上麵覆蓋著席棚。裏麵裝著穿越集團發給的采礦的工具、各種生活用品。糧食還有他們的家人。礦工大多來自廣東和江西的土煤窯,有老婆孩子的並不多,很多人是赤貧階層,完全是光棍一條。
南寶礦務處的開發由葉雨茗親自帶隊――到了南寶之後,他馬上關照人在附近各村招貼招工告示,招募願意當礦工的當地村民。根據葉雨茗在現代時空的經驗。但凡礦山很少不與當地人發生矛盾和衝突的,吸納部份當地勞動力有助於緩和這樣的矛盾。
葉雨茗根據勘探資料得知,南寶的褐煤相當多的部份是可以露天開采的,埋藏深度比較小。露天采掘極限剝離係數最多是2,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有礦脈露頭,非常適合露天開采。所以本地村民直接用鋤頭和鐵鍬就能采到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