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節 博鋪造船廠(2 / 3)

司凱德在會議室裏興致勃勃的向鄔德展示著他繪製的設計圖,闡述著製造和使用的思路。

“假如我們有一個100艘的船隊,戰時動員一半,就可以有500門大小炮,還有幾十個打字機,火力超過鴉戰時候的英國艦隊。等我們造出一二十來條的時候,先找機會公開搞個聯合演習,震懾一下廣州府和葡萄牙人,讓他們知道我們用貨船也能秒殺珠江上的任何城寨和艦隊!”司凱德口沫橫飛,鄔德已經漸漸的不耐煩起來了。他是海軍出身,對水泥船這種根本算不上船的船毫無興趣。

“……我們首先在臨高進行設計和建造首船,然後把現澆和總裝部分搬到香山澳,臨高提供原材料。等我們控製了西江流域的煤礦,就可以把水泥廠搬到香山澳,等我們再控製了肇慶的高品位鐵礦就可以建個鋼廠,再以後就可以造鐵船了……”

鄔德說:“我從沒見過海上飄得水泥船。”他打算以此來直接槍斃水泥海船的動議,“再說我記得水泥船不耐碰撞,上麵還安裝火炮?一開炮不會把船身震裂嗎?還防炮呢!我小時候老家的水泥船沒少坐,很怕碰撞的說。”

“其實有過得。”司凱德趕緊舉例說法國和中國都造過千噸級別的水泥海船,可見這並非不可能的。他接著說道木船建造周期太長,造船的木材必須用硬木,經過三五年自然風幹,不如很快就會糟朽,船底包銅皮又沒那麼多銅。

至於開炮和防炮問題,混凝土外殼應該比木頭耐衝擊,木頭沒有橫向強度,鋼筋是網格狀的,打裂了現場就可以補,當時的炮打不到水線以下,最多在水線部位加一層鋼筋網格加強火炮衝擊力無所謂,炮座底下有基座的,用鋼預埋栓和厚木方隔震……

鄔德耐著性子聽完他不知道從哪裏找來的資料和征集的臆測混合而成的“水泥船優越論”的理論,這才發話道:“如果水泥船真得這麼優越,為什麼後來被淘汰了呢?”喵喵尒説

“再優越也優越不過鋼鐵的船啊。”司凱德說,“但是肯定比木船優越。”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鄔德谘詢了多名對略通造船技術的元老,幾乎都得到了“水泥船不值得發展”的結論。

水泥船的抗衝擊性能非常差,無論是鋼筋還是鐵絲網都一樣。鐵絲網作骨架的水泥船隻是抗裂性能較鋼筋水泥船略有提高,但不是革命性的――所以鐵絲網水泥船比木船耐衝擊這條是站不住腳得。

水泥船製造大規模采用鐵絲網主要降的還是造價,而不是提高性能。水泥船有個可用容積小,自重巨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幾乎無解。自重大就意味著燃料消耗高,載貨量少。所以水泥船隻適合對自重要求低,泊位固定或較少移動的工程船舶和躉船或者是鋼鐵缺乏期迫不得已時的代用品。

另外,鋼筋和水泥,在數量上無論如何也不能和本時空相對充裕的林木資源相提並論。而臨高工業生產的鐵絲網和水泥在質量上還是相當低劣的。

最終企劃院槍斃了所有建造水泥船的動議,直接把水泥船技術列入了“淘汰項目”。。

在17世紀上半葉的晚霞下,兩個人坐在一個小山頭的石頭上。手槍鬆鬆的掛在身邊,麵前鋪了塊塑料布,上麵放著個塞著幾瓶格瓦斯、臨高最新出品的啤酒和冰塊的盒子,以及幾塊牛肉。

幾名政治保衛局的便衣人員在警惕的看著四周,一個人在稍遠的地方烤著一隻羊腿和烤魚。山下是一片工地,占地麵積即使比另一個時空的現代化船廠也毫不遜色。待修和正在建造中得各種尺寸的船殼沿著河岸排開,間中可以看到閃亮的鐵軌,騰起的蒸汽。蒸汽吊車旋轉和起吊的時候發出的嘎嘎聲,不時還有汽笛尖銳的鳴叫來提醒工人們注意安全。

戴著不同顏色藤帽忙碌人群。美中不足的是,雖然有一定距離,但還是能聞到一些難聞的氣味。木焦油、煤焦油的氣味始終揮之不去,更不用說那些日日夜夜都在噴吐著黑煙的蒸汽機鍋爐了。

造船廠在占地規模上遠遠的超過了臨高的大多數工業項目。從五年計劃的第一年起,每年計委和企劃院都對造船廠有擴建和技改項目。這裏已經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造船廠。博鋪河口區域的紅樹林被砍伐一空,大片的河口地區的土地都屬於造船廠。

船廠先後新建了千噸級幹船塢、大型蒸汽吊車、多座百噸級船台。還為854工程在鍛造車間上馬了大型鍛機用來鍛造龍骨、船肋和鐵板。

其他配套車間也相繼建設起來:木材聯合體在這裏修建有一個大型的木材熏蒸窯,負責處理造船的木材。用在船殼類的“小”木料,用幹燥窯處理3天左右,就可以完成相當於自然陰幹半年的效果,至於龍骨和肋材大料,半個月內也可以處理完畢。不過,自從推行了鐵骨木殼的指導方針之後,大料的供應相對減輕了不少――能夠用作龍骨和桅杆的優質木料在當時的中國南方沿海已經很少見了,價格也非常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