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率軍進攻長安,並且郭子儀上書皇帝,稟告收複長安。”
“在吐蕃進攻,皇帝狼狽出逃之後,所有人都把罪責歸在了程元振身上。”
“宦官程元振見此情況十分的恐懼,勸說皇帝就留在洛陽,不要往長安去了。”
“郭子儀聽聞,上表勸諫,而代宗聽完之後,便對左右說,郭子儀乃國家重臣,朕決定返回長安。”
“在返回之後,皇帝對郭子儀表示,我任用你是太晚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
“廣德二年正月,唐代宗任命郭子儀為林州大都督,征討叛軍。同年,叛軍引誘吐蕃、回紇、黨項的外族進攻唐朝。”
“而當時皇帝命令郭子儀率軍駐紮在奉天,郭子儀認為叛軍雖然勇武,但是不得人心。”
“於是,回紇和吐蕃的軍隊向奉天進發,而郭子儀認為敵軍深入大唐腹地,應當決戰。”
“最後,郭子儀派遣將領追擊回紇軍,最後大破吐蕃軍隊。”
“在之後沒多久,郭子儀指揮朔方軍在林州擊敗吐蕃軍隊,第二年,郭子儀入朝覲見皇帝,並且上表退休。”
“但是,郭子儀的請求並沒有得到皇帝的同意,之後,大曆十四年,皇帝駕崩,唐德宗即位,郭子儀升任太尉中書令。”
“建中二年,郭子儀病重,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追贈其為太師賜號,諡號為忠武,是為唐尚父汾陽忠武王,郭子儀。”
“既然說到了郭子儀,那麼肯定要提另外一個人,此人便就是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儀並稱為大唐中興二將,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中興的功臣,如果說當時當年的大唐沒有他們兩個人的話,那麼唐朝真得不一定能夠延續下去。”
“但是,雖然二人同為大唐的中興名將,但是結局卻並不相同,李光弼在平定叛亂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但是郭子儀一直活到了八十多歲。”
“而能夠發生這些原因都離不開他們二人早期的人生經曆。”
“當年的大唐,還是處在開元盛世的太平年代,可是,雖然是盛世大唐,但是內部總是有很多的隱患。”
“而這個時候,朝廷當中大部分的人還是感覺不到危險即將到來。”
“都說安史之變的發起人是安祿山,安祿山當時是三鎮節度使,但是在這之前,可是有一位四鎮節度使王忠嗣。”
“這位王忠嗣一開始也是李隆基的義子,一開始的時候,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也是跟隨王忠嗣的。”
“但是,與安祿山不同的是,當時的王忠嗣忠於大唐,再加上王忠嗣也有很強的軍事能力,幫助唐玄宗李隆基獲得了很多的勝利。”
“可是這個時候的李隆基已經人到晚年,昏庸的不行不行的了,於是聽信了奸臣的讒言,將王忠嗣給弄死了。”
“這位四鎮節度使死了之後呢,有誰在掌握這麼大的權力之後,還敢忠心於大唐呢?”
“我要是掌握這麼大的權力,忠心大唐,對大唐十分的忠心,還為大唐建功立業,我還忠於皇帝,可是這個樣子還被皇帝給弄死了,我忠心有個毛用,我還不如反叛大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