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長孫無忌就發現了,那高陽公主就是明擺著誣陷房遺直,但長孫無忌為了把房家徹底拉下水從而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於是,長孫無忌最後一路追查,他發現了高陽公主曾經命令掖庭令陳玄,暗中觀察過皇宮的天象。”
“聽到這個是消息的長孫無忌非常高興,這高陽公主沒有經過申請就私自查看皇宮的天象,居心何在?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她謀反嗎?”
“現在,房遺愛謀反案回到了一開始。長孫無忌立即審問房遺愛,雖然他知道房遺愛是先皇的女婿,不能動刑,但是他還知道房遺愛貪生怕死。”
“果不其然,長孫無忌一通審訊下來,房遺愛就支持不住了。”
“房遺愛麵對長孫無忌的連番追問,他又說出了順合長孫無忌心意的人,吳王李恪,長孫無忌會心一笑,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
“至此,這個房遺愛謀反案正式成立,雖然隻是長孫無忌這樣認為的。”
“於是依據房遺愛的供詞,長孫無忌做出了最後的決斷: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斬首!李元景、李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賜自盡!”
“對此,一紙提案就放到了皇帝李治麵前,這些就隻需要李治簽字畫押就可執行。李治看完之後是痛哭流涕,因為這可都是皇親國戚啊!”
“李治隻好放下皇帝的臉麵,向大臣們求情,希望大臣們可以給自己解圍,可大臣們都選擇了沉默不語,因為滿朝大部分的文臣是長孫無忌的黨羽。”
“在此時機,隻有兵部尚書崔敦禮開口進言,李治大喜,可是他卻說這些人不可饒恕!李治失望了。”
“李治感覺到自己已經被長孫無忌聯合大臣們給架空了,對此,李治不甘心,但是,他明白現在不到那種時候,這也並不妨礙心裏埋下複仇的種子。”
“我們來通過一件事看一下,李治在位前期,長孫無忌的權勢到底達到了什麼地步呢?”
“當時,後宮之中,李治十分寵愛武則天,欲要立武則天為皇後。”
“照理來說,一個皇帝想立誰做自己的皇後,那是他皇帝自己家的事情。”
“然而當時的皇帝李治,對於這件事情,卻要征得長孫無忌的同意才可以。”
“而且,為了征得長孫無忌的認可,身為皇帝的李治還得主動帶著大量的金銀珠寶到長孫家吃飯,變相地向長孫無忌行賄!”
“一個皇帝,想立誰做自己的皇後,居然要向一個大臣去行賄才能行。”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長孫無忌收下了這些金銀珠寶之後,卻依然不同意李治立武則天做皇後。”
“有些奇怪的是,在曆史上權勢能夠達到如此地步的權臣,並不是不存在,但是,和長孫無忌這樣,功高震主,可是卻又沒想過謀反的大臣,那就不多見了。”
“而長孫無忌這樣做的代價,那就是不得善終。”
“在這次立後的計劃失敗後,李治對於長孫無忌的權勢,最終高過了尊重。”
“所謂的舅甥之情,所謂的輔政老臣之恩,甚至是所謂的開國之功,都無法抵擋權力的誘惑。”
“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李治開始逐漸滲透朝堂,嚐試慢慢剪除長孫無忌的黨羽,試著將長孫無忌從朝堂上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