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官?江濟財一聽這名頭,不禁愣在了當場。他家世世代代都是本分種田的百姓,從來沒出過什麼秀才舉人之類的功名,更不要說做官了。如今他雖然鬧不清楚屯田官是個什麼官,可是但凡後麵帶個“官”字的,就肯定不是平頭老百姓!
“小……小娘子。”江濟財聲音顫抖地說道,“小人……小人隻知道種田,哪裏懂怎麼做官……”
“我就是需要會種田的。”呂渙真笑道,“你看看,咱們東江島上小一萬號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在開墾田地,這麼大規模的行動,靠我這個外行人是管理不好的,這幾天我正發愁人手不夠呢,你若是願意做這個屯田官,就算是幫了我大忙了。”
“你若肯接受任命,每月我會發給你十兩銀子和三石糧米做俸祿,東江鎮屯田一事,也就交到你身上了。”
“如果能幫上小娘子的大忙……那小人願意!”江濟財咽了口唾沫,下定決心道,“隻是小人不識字,也不通算數……”
“這你不用擔心,我給你派人便是。你若有什麼需求,如農具、耕牛、勞力等,都給我報上來,我能滿足的都盡量滿足。”
於是,東江鎮屯田司便正式成立了,江濟財任總管,手下一幫吏員都是由鎮江大戶家曾經的賬房、管家們充任。鎮江大戶被呂渙真剿滅後,家中的管家、賬房、仆人們並沒有受到牽連,如今他們又在屯田司中任職,也算是專業對口、人盡其才了。
在屯田司團隊的管理下,東江島上的大規模開墾行動立刻走上了正軌。江濟財雖然不識字,可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種地法門可不是假的。在他的規劃下,百姓們堆肥、起壟、挖渠都有了章法。江濟財新官上任,熱情極高,田間地頭到處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半個月的時間下來,東江島新增田地八千多畝,都是通了水渠的灌溉的良田。抓住七月的尾巴,百姓們還能將晚稻的種子播種下去,到冬天晚稻收獲時,東江鎮的糧食壓力將大大緩解。
可是八千多畝地並不能保證東江鎮的糧食能夠自給自足,按照明末的標準,養活一個人需要大約四畝地,養活一家子則需要二十畝。呂渙真借著組織百姓開墾田畝的時機對東江島上的人口進行了一次普查,整個東江島登記在冊的有人丁八千兩百五十五口,共一千四百零九戶。
若是東江鎮想要自給自足,則至少需要田地三萬多畝,這還是在風調雨順、沒有重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然而東江島的適合耕種的土地根本沒有這麼多,八千多畝地差不多就是承載量的極限了,要想開墾更多的土地,隻能將百姓們派上朝鮮本土繼續開墾。
雖說朝廷已經下旨,東江鎮可以在朝鮮開墾無人耕種的土地,可眼下東江兵力極其有限,若將百姓派遣到鐵山、義州等地,東江鎮便無法派兵保衛他們的安全。俗話說人離鄉賤,這些百姓若是孤苦無依地在朝鮮本土耕種,難免會被朝鮮本地軍民刁難欺淩。
於是作為耕地的補充,呂渙真又從東江鎮庫銀中拿出一千多兩銀子從朝鮮購買漁船和漁具。鎮江堡百姓中原來就有不少是在鴨綠江中或海上捕魚為生的,如今將漁具和漁船發給他們,也算是對食物來源的補充。
田地開墾好了之後,接下來就是所有人最關心的分田一事。土地是曆代中國人最為重視的資源,銀兩和黃金都可以不要,可是土地必須要有。為了表彰東江軍從鎮江一路追隨到此的功勞,東江軍所有軍士,獨身一人的分十畝地,有家室的分二十畝地;軍官無論官職大小、獨身與否,全部都分二十畝地。
自從宋朝以來,好男不當兵一直是漢人遵循的理念,以至於明末軍隊中要麼是犯罪充軍的罪犯,要麼是形容枯槁、如乞丐一般的軍戶們。如同張小武和昌獻奇這樣受過一些教育的軍人少之又少。
“漢朝也好,羅馬也好,組織起來的自耕農從來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兵源。”呂渙真正是秉著這樣的想法,才特地給軍士們分最多的田地。窮兵黷武不會使一個文明輝煌,卻能阻止一個文明毀滅,十七世紀暮氣沉沉的大明最需要的就是尚武之氣,這就需要軍人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