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康莊大道(1 / 2)

“這姓韓的,私下裏究竟給朱巡撫塞了多少錢。竟然讓巡撫器重如斯?!”刹那間,隨行眾官吏當中,就有人忽然推測出一種可能,隨機,羨慕、忌妒和醋意,在心裏輪番噴湧。

也不怪他們誤會了朱一馮,此人今日對韓慶之的“厚愛”,實在是超出了所有隨行官員的預料。

要知道,在當今的大明,文貴武賤早已經成了不容質疑和挑釁的“規矩”。

二品副將與七品縣令當街相遇,必須主動下馬,站在路邊向後者行禮,否則肯定會被罵個狗血噴頭。

一品左都督兼少保,被兩個六品給事中拿捏得敢怒不敢言,抑鬱而終,也不新鮮。(注:戚繼光為一品左都督兼少保,被給事中張鼎思和張希皋聯手彈劾,抑鬱而死。)

然而,卻有一種情況,可以讓武將稍微具備見了級別比自己低的文官也能直著腰說話的資格,那就是,取得武舉人或者武進士出身。

道理很簡單,開科取士,乃是所有大明官員都認可,並且努力維護的一大善政。

非進士不得入內閣,貢士官不過四品,早已是不成文的規矩。(注:貢士,通過國子監畢業擇優分配的官員。)

武科雖然不如文科受重視,卻也是科舉製的一個分支。能通過科舉,考出來的武將,就不能算是兵痞,而是可以算作比文科進士和舉人稍微低一擋的英才。

在官場鄙視鏈中,武進士和武舉人,非但高於憑借戰功或者祖上餘蔭爬上來其他武將,甚至比起出身於國子監卻沒參加過科舉的貢士和貢生,也略高一籌。

所以,今日朱一馮的幾句話,看似隨口而說。實際上,卻等於親手給韓慶之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

韓慶之如今已經是實權衛所守備,童子試(秀才)不需要考。鄉試(舉人試)就在朱一馮這個巡撫的眼皮底下進行,沒人敢故意給他加高門檻。憑他這身本事,拿個本屆武解元(鄉試第一),豈不是手到擒來?

大明朝開科取士兩百多年來,除了涉嫌科場舞弊那一屆之外,還沒出現過哪個解元郎,連個進士出身都撈不到!

而武進士出身,便可以授實權遊擊。如果走對門路,且舍得花錢,授個參將也不無可能!

換句話說,韓慶之隻要一直順著這條朱一馮的路走下去,他就是第二個俞大猷。甚至前途可能比俞大猷還要光明!

按照大明官場的“優秀”傳統,如果韓慶之沒偷偷孝敬朱一馮幾萬兩銀子,這話說出來誰信?

“莫非是一官兄的銀子使到位了?他不是早就跟朱一馮割席斷交了麼?”非但隨行官吏當中,不少人懷疑朱大巡撫收了銀子,就是韓慶之本人,也被從天而降的善意,砸得有點兒懵,忍不住就往鄭一官先前對自己的承諾上聯係。

不過,好歹上輩子也是差點兒就在非洲做了酋長的人,韓慶之官場情商不是一般的高。甭管朱一馮是收了錢才提攜自己也好,忽然心血來潮也罷,他都會念對方的情。

因此,稍稍後退半步,他再度向朱一馮鄭重行禮,“多謝朱公指點,末將願下場一試,力爭不辜負您的期待!”

“這廝好大的臉,給個杆子立刻就往上爬!”跟在朱一馮身後的那些官員當中,不少人立刻在心裏頭悄悄嘀咕。

同樣是尊稱,朱巡撫和朱公,遠近卻大不相同。

前者是按照官場等級,下官對上司的稱謂。而後者,卻已經有了一些以晚輩拜見長輩的味道。

作為一個不入流的基層武夫,韓慶之稱朱一馮為朱巡撫,理所應當。叫後者為朱公,在一眾文官眼裏,就已經有了厚著臉皮高攀之嫌。

而那朱一馮,卻絲毫不覺得韓慶之擅自改了稱呼,是對自己的冒犯。竟然當著眾官員的麵兒,微笑著接受了韓慶之的禮,然後又嘉許地點頭,“一戰連破海賊三島,誅殺十二巨寇,還談什麼力爭不力爭?努力,武舉人也好,武進士也罷,在老夫看來,其實都是為了更好地報效國家!”WwW.com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