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為難你,你說資料都學完了是吧,那我就問你一個相關的問題:說出基於信號分析的故障檢測與診斷算法,並比較一下優缺點。”牛迪特地選了數據分析這塊兒。
聽到這個問題,池遠先是愣了一下。
不是因為被難住了,而是因為這個問題太簡單——隻要認真學習了第三部分資料,就能答上來。
所以,他仔細琢磨了一下這個問題中有沒有‘坑’,才回答道:
“紅線係統或門限檢測是工程上最簡便、最常見的一種基於發動機輸出信號的故障檢測方式……但它檢測精度低……不能檢測早起故障。”
“基於提高檢測效果目的,後又蠶蛹了冗餘設計、表決報警,研製出了SAFD……但它隻適用於穩態過程監控……”
“為了改進,出現了具有不同閾值自適應能力的算法……ATA……ACA……AWSSA……EA……ACSB……”
這下輪到牛迪發愣了。
其中,池遠說的有幾個算法他自己都忘了……等等,好像他給的資料上都沒提到吧!畢竟,那些算法早已被淘汰。
這小子,看來,這小子背東西很有一手啊!
但他們是搞應用了,隻會背、不會用,就等於不會。
“給出自適應閾值算法(ATA)的實現思路和步驟。”
牛迪緊跟著說道,他看到池遠的表情,心裏一臊,但老臉不帶紅地又補充了一句:
“這是同一個問題,嗯,考驗你的掌握程度。”
對此,池遠沒揭穿,畢竟是上司。
“牛組,這個說起來有點複雜。”
牛迪懂,直接翻找起了紙筆,遞了過去。
“嗯……”池遠接過筆,想了想後,一邊說一邊寫, “ATA算法通過對門限的自適應調整,達到更靈敏地響應係統的變化,從而提高檢測的精度的目的。”
“開始時,要進行一些初始化,包括設定初始門限值……”
“……”
“根據當前的信號狀態和曆史數據,計算新的門限值。這可能包括考慮係統運行狀態、環境條件等因素,公式大概是……”
池遠手速極快,耗時不到一分鍾,就寫下了滿滿一整頁。其中還包括幾個複雜,英子聽著都沒能想象出來的公式。
但他還是不滿意,抄起筆就準備繼續幹,“等等啊,牛組,我舉個例驗算一下。”
“不用了!”牛迪連忙按住他的胳膊,“這個算法我給你的資料上沒有吧!”
‘還知道沒有啊?’
雖然池遠沒說話,但牛迪卻從他眼神中讀出了這個意思,感覺老臉有些掛不住——故意為難,的確有些不厚道。
雖然領導不厚道,但池遠卻沒有為難上司的意思,適時地解釋道:
“我覺得隻有學習了出現的所有算法,才能全麵地總結缺陷,這樣一來,更利於算法迭代和改進。”
當然,這隻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從他老媽在麵試時為難開始,他就做好了被為難的準備。
“哈、哈,這點你做得很好。”牛迪幹巴巴地誇了一句,餘光瞥到了自己壓根沒翻開的文件,像是找到救星了一樣,急忙轉移了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