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代號:秋獮(2 / 3)

“如今台閣體篇章冗贅而文意貧乏,弘治年間李東陽等七人稱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然臣近來與懋貞談及,倒覺得唐宋文章意定詞立,文從字順……”

禦書房裏在聊文學,五軍營中仍在比武。

第一天,俞大猷對自己的那親衛說道:“今日之戰,對手是陸炳。我勝他不難,卻難免大耗氣力,明日才是勁敵。今日,包兄弟上陣吧。”

“包在老包身上!”

俞大猷叮囑他:“這十一場裏,我能進入前四便可,惡戰在後。如今我已先勝兩場,若你所說不假,同組剩下九人,這正將、陪將本領如何,我已心中有數。你敵不過陸炳便認輸,也要保全身體,以待後麵上陣。按我的安排來,既保晉級,我也能在決選前休養到最好。”

雖然打交道的時間還不多,但是俞大猷有秀才身份,是文試第一,又是會試第五,武藝在這一批正榜三十六人之中也位列前茅。

這幾天裏兩人對練試試,包正川根本不是敵手。

在他這個親衛包正川的心目中,俞大猷既有文人這種更“高級”的身份,談吐之間所展現的兵法造詣已經令他心折。

現在,俞大猷更是手裏仍舊沒放下帶來的書卷,鎮定自若地安排了他的殿試武試,對於晉級顯然自信非常。

這種自信既是基於實力,也基於他對信任包正川所提供的其餘武進士們的親衛實力是準確的。

但是每一場,是武進士親自上陣還是派親衛對敵,那是要靠俞大猷判斷的。

所以真就這麼有把握?

殿試武試也開始了,俞大猷仍舊要闖過這一關,才來到最能展現他本事的殿試文試。

恍惚間俞大猷有點感覺古怪:按自己的水平,哪怕這殿試武試靠策略再進一步、隻奪得第三,有了二十分在手上,武藝比自己絕對更強的那兩人,也絕對會在文試之中低於自己至少二十分。

他們畢竟三十多年的功力都在一身武藝上,會試文試考的東西也太簡單、拉不開差距。

所以……這武狀元的考法怎麼像是為既有舉人水平、又練了一身武藝、還精研兵法的自己量身定下的呢?

五軍營裏,嚴春生也來了。

顧仕隆認識他,所以看到了嚴春生,他不禁眼睛眯了眯。

“嚴僉事,一身好本事,回到錦衣衛裏之後這一年多倒沒聽到你的消息了。”

嚴春生也笑眯眯:“國公爺貴人事多竟還掛念卑職,實在惶恐。”

“今日怎到了此處觀戰?”

“指揮讓卑職來的。國公爺知道,殿試之後他們便要授職。蒙陛下恩典,允了錦衣衛十人。”

“十人?”顧仕隆眼睛瞪了瞪,“三十六天罡,十人歸錦衣衛?”

“誤會!誤會!”嚴春生頓時說道,“副榜裏也要取一些。如今近水樓台,指揮讓卑職先來看看,挑些好苗子。人真多啊,都是來挑人的吧?”

嚴春生說的是五軍都督府的人,而京營的大將們自然不會錯過。

今年的武舉先易後難,從會試的武試開始,幾乎稱得上考程繁瑣。

但越是這樣安排,越顯得皇帝重視。

皇帝這麼重視的武舉,最終在會試之後還從三十六正榜裏重新排定位次了的人,絕對是個個都前途無量。

這批人授職到哪裏,將來立下功勞,難道長官不能跟著沾沾光?

個個都是潛力股,隻看能奏請皇帝分到哪幾人到自己那邊。

顧仕隆忽然感覺有一點點不同。

過去,都是中低層武將們走勳臣的門路,經過五府報兵部,這銓選的流程一貫如此。

但現在,先是各省裏比過一遭送入京中大比,而這新將的爭位次也這麼眾目睽睽。首先是皇帝在關注、親自看,送來的人都必須要有真本事,其次……這還需要走勳臣門路嗎?現在變成了大家想搶到、提攜入了皇帝親眼的人。

重重決選雖然難,卻也是皇帝為有本事的新人搭的青雲之梯啊。

俞大猷看到的是武狀元的選拔規則太有利於自己,顧仕隆看到的是軍伍之中這種晉升製度帶來的新變化。

再加上新軍製、新操典、新軍器、新戰法……

三五年後,隻怕整個大明軍隊都會有一個新麵貌。

軍務會議……陛下真的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參謀,他帶來的影響和作用比所有人都大。

顧仕隆在這邊主持武舉殿試的武試,楊一清則在與李全禮、仇鸞雙方開會,通報那“實戰演習”的規矩。

為顯公平、避免仇鸞的老兵營這邊提早準備,直到此刻,他們才知道這演習要怎麼搞。

給了李全禮兩天的時間與前十的將卒隊伍熟悉彼此之後,今天,兩邊的主帥、佐將全都到場了。

大門緊閉,楊一清坐在上麵,肅然說道:“此次演習,還有個代號:秋獮!”

眾人心頭一凜。

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左傳裏的這話,說的是自殷商年間就開始的於農閑時演武的傳統。

但這個時節,熟悉軍伍的人都知道,正是北元戰馬膘肥體壯之時,堪稱戰力最強。

“每年這個時節,天將大雪之前,是北虜最容易南下劫掠的時間。”楊一清繼續說道,“此次秋獮,地點在密雲。襄城伯,三日整訓後,你便要先率軍先去,接管石匣堡。”

李全禮微微一皺眉:“石匣堡?那處營寨,可容不下近五千軍卒。”

楊一清凝重地說:“軍務會議眾參謀重研京北防線,那石匣堡北望古北口,西北是白馬關和石塘嶺,東北接應曹家路,乃各路南下兵馬彙聚處。襄城伯先去,如何安營紮寨,布置防禦,便是考較內容之一。”

“這麼說,鹹寧侯所率五軍營老卒,是要攻來?”李全禮看向了年輕的仇鸞。

“三個方向。”楊一清點頭,“偵騎尖哨如何布置,襄城伯也需用心。你們先行,而鹹寧侯率部如何避開你耳目,便是考較他的科目之一。”

楊一清看向了眾人,“都是大明官兵,自不能當真生死相搏。此次演習,分三個類目。”

眾人趕緊凝神聽好。

“其一,偵察。軍務會議已在石匣堡正北、西北、東北三個方向定下幾個險要之地,隻告知襄城伯。分兵駐守之外,襄城伯是不是設疑兵、假據點,自己斟酌。鹹寧侯則需察知有哪些據點。”